原定4月29日返回东风着陆场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推迟归期,将于近日择机返回东风着陆场。推迟归期,原因为何?对搜救回收任务有什么影响?东风着陆场是否留有预案、准备万全?
4月29日,新华社记者专访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毛永军。他表示,东风着陆场已经进行了多次空地协同和全系统综合演练,当前着陆场各参试系统及人员装备均处于良好状态,有信心也有能力坚决完成好神舟十九号搜救回收任务。
推迟原因:
气象条件
不满足飞船系统返回要求
“本次搜救回收任务推迟主要因为气象条件不满足飞船系统返回的工作要求,须等天气好转后,再重新组织实施本次任务。”毛永军介绍,与发射任务一样,搜救回收任务同样由各参试系统组成,执行任务必须满足各参试系统的最低条件。
春季,东风着陆场天气情况复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部门测定,原定神舟十九号返回时段返回区实况风速为每秒13至16米,阵风达到每秒18米,并伴有短时沙尘暴。而大风和扬沙对飞船返回控制的精准度影响较大。
“飞船返回过程中受升力控制,如果风特别大,会对飞船的姿态控制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也会影响到落点的精度。”毛永军说,“大风对搜救影响也比较大。空中分队直升机起降有风速限制。地面分队的现场处置工作,也可能受大风扬沙天气影响,无法正常进行。”
预案准备:
东风着陆场
做好了各项搜救准备
目前,根据任务总指挥部对神舟十九号返回窗口、区域的调整,东风着陆场做好了万全准备,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和飞船顺利返回。
毛永军介绍,从任务总体规划来看,东风着陆场被弱水河分为东、西两区,总面积达1.3万多平方公里,无论飞船落在哪个区,都是正常返回东风着陆场。历次任务中,他们把着陆场划分为小网格,针对返回舱落在不同地域,进行过多次桌面推演和综合演练。
据了解,东风着陆场东区中部以软戈壁地形为主,与西区硬戈壁地形有较大差别。毛永军说,如果返回舱落点附近土质较为松软,直升机降落就需在附近选择土质较硬的落点,处置队员和医监医保人员要在直升机降落后,迅速抵达返回舱落点。
“同时,软戈壁地形对地面车辆通行造成一定障碍。一般情况下,搜救车辆到达返回现场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但这次任务,如果返回舱降落在东区中部,我们将在工程总体规定的2.5小时内抵达现场。”毛永军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圆满完成神舟十九号搜救回收任务。”
根据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将采用5圈快速返回方案,经历分离撤离、返回制动、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开伞着陆等阶段。目前,东风着陆场各系统已准备就绪,具备执行搜救任务的各项条件。
时间窗口:
近日有适宜的天气窗口
满足安全返回要求
记者4月29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部门了解到,东风着陆场近日有适宜的天气窗口,可满足神舟十九号返回着陆的气象条件要求。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张芳介绍,进入返回准备阶段以来,气象系统持续关注返回窗口天气变化情况,加大气象会商密度,对可能影响返回舱着陆的气象因素进行专题会商研判。
“飞船返回窗口选择始终以航天员安全为最高准则。”张芳说,目前,气象团队精准预判气象风险,为返回方案调整提供关键依据,有力保障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
“新瞄准的返回时段,着陆场区域仍将有5至6级大风,落点区域将会有瞬时风力每秒10至12米的西北风。”针对改期后的气象情况,张芳解释说,虽然仍是大风天气,但气象条件已经满足返回要求,不会影响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
新闻链接
2016年6月26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升空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2020年5月8日,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2021年9月17日,东风着陆场首次执行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迎接神舟十二号凯旋。
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八号,东风着陆场已顺利迎接21人次航天员返回地球家园。
相关新闻:
中国空间站首批在轨繁育果蝇
即将返回地球
中国空间站在轨繁育的首批果蝇近日将随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开展相关研究的我国科学家表示有望获得多项科学成果。
2024年11月15日,我国首次通过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将果蝇带上太空展开实验,旨在研究在空间亚磁-微重力复合环境下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行为表现及基因表达等变化规律。据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岩介绍,一个多月的实验共连续培育出三代果蝇,航天员对每一代都进行了转移操作和采样收集。
这是我国首次在中国空间站里建设果蝇培育平台并开展科学研究,也是国际上第一次在空间站中设置空间亚磁环境并探索其生物学效应。
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记者 李国利 刘艺 黄一宸 米思源 刘一诺 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