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4月30日

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

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本报资料图片

□贾伟

今年以来,成都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在国际环境变乱交织、不利影响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难能可贵,更加坚定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

科创引领释放创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成都聚焦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坚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2%,新认定省级中试研发平台12个、市级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44个,国家级科创平台达146个、高新技术企业达1.45万家。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超前谋划布局,持续厚植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溢出、成果转化等优势,牢牢掌握未来竞争主动权、主导权。要提高创新策源能力,高水平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建强用好精准医学、高端航空装备、川藏铁路等国家级创新中心,聚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强高技术核心攻关、战略性产品开发,掌握更多制胜未来的“硬核科技”。要提高成果转化能力,实施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计划,完善“地上科创岛+云上科创通”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积极布局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平台和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功能服务平台,加快打通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和产业化通道。要提高生态引领力,强化“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全生命周期服务,引导银行、投资机构依托创新积分实施“投贷联动”,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型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让更多“创新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立园满园做强产业支撑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成都以实施“立园满园”行动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构建高端引领、错位发展、集群成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力支撑力,关乎着经济稳定增长,决定着城市长远发展。要聚力做强园区载体,落细落实园区优化强承载、产业集群提能级等“五大攻坚任务”,统筹推进“镇园之宝”培育、“明日之星”发现、“有根企业”发展,引导优势资源和优质企业向园区集聚,着力打造定位精准、运营高效、功能复合、支撑有力的产业园区体系。要聚力产业建圈强链,“链长制+专班”做强16条重点产业链,优化构建“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引导不同区域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带动研究创新力量和服务体系配套,推动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大中小企业共生、上下游链条互补、产供销环节耦合的产业生态。要聚力重大项目引领,组建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引资团队,办好“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跨国企业成都园区行等重大活动,招引更多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五期、天府国际机场二期等900余个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聚势引流促进内需提振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成都充分发挥市场腹地广阔优势,聚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和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千方百计深挖消费潜能,推动内需持续回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促消费,着力破解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全力以赴稳住传统消费,巩固房地产止跌回升向好势头,持续发放“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券,强化汽车、家居、家电、消费电子等商品联合促销,“一区一特色”推动商圈建设和消费场景打造,精心办好国际车展、家博会等系列促销活动,确保消费热度不减、温度不降。千方百计培育新兴消费,丰富康养度假、玩冰赏雪、低空观光等新体验,发展游戏动漫、电子竞技、数字文博等新业态,拓展光影艺术、剧本娱乐、主题乐园等新场景,积极布局非标商业,大力发展“票根经济”,培育壮大首发经济、夜间经济、银发经济。最大限度吸引外来消费,抢抓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机遇,持续深化入境游便利化工程,策划推出更多商旅文精品路线,持续开展“到成都街头走一走”活动,大力开展“跟着赛事来旅行”“跟着演唱会来旅行”,挖掘“演艺+”“赛事+”“会展+”等消费热点,吸引更多游客来蓉打卡体验。

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活力

当前,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各种不可控、难预料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成都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保持开拓创新的锐气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加快破解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以自身工作的主动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经济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应对挑战、战胜困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越是形势复杂,越要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推动深层次改革,深入推进95项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试验,抓紧抓实要素市场化改革、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等重大改革举措,聚焦国资国企、民营经济、产业园区、县域经济、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推出一批基础性、标志性重大改革,集中资源力量解决一批影响项目投资、消费提振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症结,更好地通过牵引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深化“两场一体”协同运营,加快打造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统筹推进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互联互融;推动国省级开发区、国别合作园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机制创新、功能拓展,全面增强国际贸易的综合承载能力;大力推动“蓉品出川”“蓉品出海”,用好用活领事馆、国际友城等资源,持续推动“五外”联动发展,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总部机构、国际组织落地布局。

“进解优促”优化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生产力、软实力,更是经济稳进增效的创造力、驱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拼经济就是拼营商环境。成都坚持需求导向、用户思维,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服务企业工作,推动设立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持续提升惠企政策精准度、为企服务实效性,着力塑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品牌。

在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宏观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是题中之义。做好服务保障,持续开展“进解优促”工作,用好政企工作联络群,高效运行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推广政企面对面交流、点对点解难、一对一服务模式,实行简单问题当场办、复杂问题统筹办、重大问题提级办,真心实意帮助企业拓市场、降成本、优场景、搭平台。推动降本减负,引导金融机构对周期性行业扩容增资,因地制宜推动“工业上楼”和地下空间合理利用,优化工业企业电价补贴政策,加强配气价格监管,切实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深入开展拖欠企业账款、违规收费罚款等“五个专项治理”,让企业轻装上阵、轻松前行。强化搭台助力,搭建一批银企、产研、产销、上下游交流对接平台,引导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开放供应链、生态圈,加强中小企业专项指导与培育,推动更多在蓉企业进入产业链供应商清单。推动国企合理让渡市场资源,加强与民企深度合作,共同开拓市场空间。

强县活区优化发展格局

发展格局优化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升经济整体效率的内在要求。成都立足市域发展基础条件,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突出“园区引领、强镇支撑、市域结对、集成赋能”,深入实施百强县和千亿县培育提升行动,分类做强县市新城、城市新区、中心城区,12个全国百强区、百强县提级升位。

区域经济补短板、强弱项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激发潜能、释放活力的过程。加快县市新城突破,实施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行动,制定“共性+个性”支持政策,引导县市新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百亿主导产业攻坚行动,有序承接中心城区生产制造、物流基地等功能外溢,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市新城延伸,打造各具特色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夯实中心城区支撑,科学布局“三中心一基地”核心功能,积极发展功能性总部、区域性运营中心、科技服务、国际交流、信息中心和交互平台等高端功能,加快城市有机更新、产业转型升级、宜居品质提升、治理效能增强,推动城市发展由中心集聚向辐射带动转变。强化城市新区引领,以重点片区开发和项目集群建设为引领,加快招引促建一批具有支撑功能和引领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统筹推进新兴产业导入和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进一步提升创新策源转化、国际门户枢纽、新兴产业集聚等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新的增长极。

(作者单位: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

--> 2025-04-30 贾伟 1 1 成都日报 c148318.html 1 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