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这个“五一”假期,越来越多的政府食堂、停车场加入了“开门迎客”的行列。
据媒体报道,在甘肃敦煌,游客凭身份证和市属景区门票等相关证明,登记后即可享用含18种菜品的早餐和20种菜品的午餐,一个成年人的费用仅为10元、20元;重庆荣昌区主打荣昌本土特色美食,特别推出如荣昌卤鹅等20余道“荣昌味道”小碗菜,每份菜品价格为3元至18元;还有江苏苏州全市356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免费开放,以及武汉市组织景区周边500米范围内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内部停车场和卫生间……
身在异地他乡,能多一种“一站式”享受当地特色风味的选择,还有免费停车服务,对于游客来说,无疑是旅途中令人倍感贴心的事。如今的文旅发展,已不只是通过风景资源来吸引游客,更离不开人文特色和服务意识。如何发挥好向社会开放政府食堂等的“窗口效应”,考验着一城一地统筹协调、便民担当的能力。
这不只是解决“一顿饭”“一个停车位”的事,而是将假期处于闲置状态的本地资源,一并纳入满足游客需求的补位中。比如自2018年起就在节假日向游客市民开放政府食堂的扬州,其出发点即是想要在用餐高峰,缓解热门商圈和景区餐厅几乎“一座难求”的问题,在长假期间,这样的做法也有助于降低外地游客的餐饮成本。物理空间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观念之变。从这点出发,开放食堂、停车场,也是当地政府“尽地主之谊”的表现。
服务能力和水平,多在细节处。停车场是否有相对统一显眼的标识引导,就餐游客较多时是否有对应的处置预案,志愿者参与服务时是否有相应的标准要求,这些情况都需要提前做好安排,同时也要结合实际进行动态调整。
就目的而言,“舌尖上的别样体验”能否进一步丰富,升级为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展示?除借助政府食堂打造文旅IP之外,能否以“食堂流量”反哺那些还不出名的文旅资源?打开政府院门只是第一步,实现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玩得好,还要有更精细的配套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向社会开放政府食堂、停车场本是锦上添花之举,更重要的还是要做好节假日期间整个城市和地区的旅游服务——在交通安全方面,避免道路拥堵,做好公共交通的统筹规划必不可少;在食品卫生方面,要以切实周全的措施,保障好餐饮食品安全;在旅游景点和热门商圈,敏锐有力的市场监管,将为假日消费创造良好环境……游客对城市服务温度的感知,从来都是全面而立体的,只有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普遍提升了,才会让游客愿意一来再来。
其实,做好服务工作的逻辑并不复杂,就是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因地制宜地做好能力提升,综合周边餐饮商家的意见建议,一步一个脚印扩大政府大院开放的涟漪效应,从贴心服务和助力市场两方面,将“游客流量”更多转化为城市的整体福利。说到底,人才是最美的风景,人的链接才是最好的旅行,这也是城市文旅走向“长红”的密钥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