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已经连续12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推广,全国各地的社区阅读空间不断创新,从江南水乡到湘西村落,从城市社区到田间地头,一个个创新型的阅读空间如繁星般点亮居民生活,以“家门口的书香”重塑文化生态,构建起全民阅读的多维图景。
菜市场和书屋,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事物,在成都组成了“CP”。高新区芳草街益民菜市旁的菜市书屋人来人往,书籍、菜地、共享办公、餐厅……这里都有;锦江区狮子山街道花果社区,静远路便民服务中心的“菜市书屋”里,两位小朋友正在画画,他们都是附近农贸市场商户的孩子。一旁,两位大学生志愿者正在辅导他们。从2023年9月起,成都市在农贸市场中嵌入式打造“菜市书屋”,既满足经营商户及其子女的文化需求,又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家门口阅读学习的好去处,还为农贸市场找到安全宣传阵地,“烟火气”“书香气”“安全味”兼备。一座城市的人文温度,在小小的“菜市书屋”里悄然蔓延。
今天,传统图书馆的物理边界正被不断突破。在贵阳市云岩区,图书馆与街道共建的20个分馆嵌入社区,每个分馆配备至少1000册图书,涵盖文学、历史、儿童读物等类别,居民步行几分钟即可借阅书籍,享受“零距离”的阅读服务。苏州相城度假区则通过“三步一书屋,五步一书房”的布局,将阅读空间融入乡村生活场景,书屋内不仅陈列书籍,还结合非遗展示、农耕体验,成为村民的文化驿站。上海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图书馆通过新增810册图书、优化硬件设施,打造出全龄友好的阅读空间,既为儿童提供暑期活动,也为上班族配备WiFi和插座,满足办公需求。这些创新设计让阅读不再局限于“静坐读书”,而是成为生活场景的自然延伸。
当阅读与地方文化基因结合,书籍便成了传承乡愁的载体。武汉蔡甸区的“知音书房”以“高山流水”的典故为灵魂,将荆楚文化融入空间设计,3万册藏书与茶饮区、文创展示区交织,成为市民感受地域文化的精神驿站。安徽肥光社区则将非遗面塑技艺与阅读活动结合,孩子们在“七彩面塑迎佳节”中边动手边学习,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湘西凤凰县的农家书屋针对当地茶叶种植特色,配置农业技术书籍,同时为留守儿童提供少儿读物,让书屋既是“技术课堂”又是“童心港湾”。这些实践表明,阅读空间不仅是知识的容器,更是文化自信的孵化器。
数字化手段也让书香突破时空限制。桂林七星区的“阳光·悦享文化空间”接入图书馆系统,实现“通借通还”,居民借书如扫码购物般便捷。技术不仅提升了便利性,更让阅读服务具有可持续性。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