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鸿/文 韩文忠/图
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于1977年发起并创立,旨在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5月28日至6月3日,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盛大举行。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是我国唯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参与主办的节会活动。
收藏、展示、研究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保存其物质载体,更注重其“活态性”,记录和展示其非物质属性,是非遗博物馆的重要职能。
在国际博物馆日、第九届非遗节来临的前夕,让我们一起关注成都的非遗博物馆。
从“世界三遗之城”都江堰城区出发,跨过岷江大桥朝着青城山方向驰行,不到20分钟就可到达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绿树掩映着白墙黛瓦,这个博物馆更像是一处古老朴素的川西院落。
博物馆由著名雕塑家赵树同和其子赵洪所建,他们希望以建设家园的方式建设博物馆,体现出“皮影回家”的理念。这里也是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四川省文博研学基地,收藏的皮影以成都皮影为主,也有来自甘肃、陕西、河北等地的北方皮影。馆内有皮影藏品1700余件。
雕塑家父子
皮影情缘
陈列于成都市大邑刘氏庄园的现代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是20世纪60年代赵树同先生带领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创作的,那时,赵树同在四川美术学院任教。
创作泥塑时,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赵树同发现了很多旧时民间艺人留下的皮影。赵树同从小就喜欢皮影,他不忍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散落民间,于是毫不犹豫地全部买下。
后来,赵树同到北京工作,在努力创作雕塑之余,他也常去古玩市场寻找皮影。当时,赵树同有雕塑作品带来的大量稿费,他总是省吃俭用,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于购买皮影。他将皮影晾晒到干燥通风的地方以便更好地收藏,对于有损坏的皮影,他便利用闲暇时间来修复。家人们对此都十分支持,儿子赵洪也常常到偏远地方收集皮影,也帮忙做修复皮影的工作。
有一年,一位老人带着祖上留下的一箱皮影来找赵树同。这箱皮影是清朝时期的作品,制作精美,保存完好,赵树同却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只好忍痛放弃。赵洪代父亲送客,主动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转眼三年过去,老人生命走到尽头,临终前特意嘱咐儿子,要他带着皮影去找赵洪。老人说,只有卖给他们,这皮影才能得到妥善保存,自己才能放心。如今,这箱清代皮影成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就这样,赵树同收藏的皮影越来越多。从最早的明代皮影到清代、民国的皮影,北方的、南方的、各种风格各类剧目的皮影,几十年里,赵树同收藏了170多个剧团的总共4.6万多件皮影。常有外国人慕名找到他,希望出高价购买他的藏品。有人提出愿意花五万美金买走其中一整套,赵树同拒绝了。
皮影要靠光影来表现,凝聚了绘画、雕刻、剪纸等造型艺术的魅力,还把戏曲、相声、电影的艺术集中展现出来,应该有更多人去了解它去研究它。2003年,赵树同再三思考,决定把这4.6万余件皮影捐赠给中国美术学院。他希望有更多人去关注皮影、研究皮影、传承皮影文化。
赵树同没有停下收藏皮影的脚步。2006年,在都江堰市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赵树同、赵洪父子在都江堰花木城内租用了上千平方米的土地,建起了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他们喜欢这里的山水和安静的氛围。
遗憾的是,2018年4月24日,赵树同先生因病去世。2019年,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才终于对外开放。博物馆内,回廊连着展厅,内外墙上的灯箱里陈列的各种皮影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时光里的人间悲喜。回廊外,梨树、枣树果实累累,各种花朵吐露芬芳。
成都皮影
兼收并蓄
“一帘灯影唱高楼,宛转歌喉度曲幽。阿堵传来神毕肖,果然皮里有春秋。”这首《竹枝词》生动展现了成都皮影戏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幕布(“一帘”)上的光影与艺人操控的影偶(“灯影”)在楼阁中跃动,配合“宛转歌喉”的唱腔,将人物的神态、动作刻画得惟妙惟肖。成都皮影以“雕刻精细、组合多变”著称,影人服饰仿川剧戏装,面部表情细腻,甚至能通过关节活动展现复杂动作。
我国的皮影有很多流派,在南方皮影中,成都皮影是最典型的。在成都,人们亲切地称“皮影”为“灯影戏”或者“灯影儿”,清代周询的《芙蓉话旧录》中说:“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
为何“精备”?探究其原因,与成都文化的兼收并蓄有关。明末清初,湖南、湖北、广东等省大量移民涌入四川,成都首当其冲成为各省文化交流碰撞之地。各省皮影相继融入本土皮影,各路艺人大显身手,无论是制作皮影还是表演皮影,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将成都皮影推上了同一时代的艺术高峰。
此外,成都的茶馆文化历史悠久,这也给皮影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据《成都通览》记载,1909年,成都已有454家茶馆。茶馆是休闲娱乐场地,也是各类民间艺人行走的江湖,拥有很多皮影观众。
比起川剧、木偶、魔术等表演艺术,皮影表演最方便易行,带一箱子皮影,再搭建起影窗和灯箱,几个人就可以举起双手操纵千军万马。皮影艺人们身兼数职,既是制作者、操控者,也兼职导演和敲锣打鼓者以及说唱演员。
成都皮影比各地皮影都要大。成都皮影从头到脚有13个关节,分为帽、头茬和身段三部分,按尺寸可分为大中小皮影,其中大皮影高达70厘米。皮影脸型饱满、目光如炬,衣帽精致典雅,手中刀枪上的花纹也丝毫不差。
和北方皮影大多选材于驴皮、羊皮、骆驼皮不同,成都皮影选材于黄牛皮。什么年龄、什么部位的牛皮适宜做什么皮影,艺人们早已了然于心,他们选择2至3岁黄牛的皮,浸泡、除毛、刮皮,连续工作多日,才把“生皮”制作成干净透明的“熟皮”,把熟皮压平、阴干,就可以勾勒、雕刻和着色了。这自然是更复杂的过程,每一步都凝聚着艺人们的智慧和心血。完成以上步骤的皮影,还要经过脱水、上油、连缀(把13个关节分别缝合成一个整体)、装订(把皮影订上操纵杆)……
在漫长的时光里,这些皮影被艺人们装进小箱子里,挑着背着,走南闯北,到了不同的市镇乡村、茶馆酒肆,他们把皮影的头茬和身段一连上,把戏台灯影布局好,就可以说古唱今,丰富人们的生活。
在不少皮影爱好者的记忆里,皮影和《哪吒闹海》《老鼠嫁女》这些传统剧目有关,但眼下的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里,不少场景却是让人惊诧和欣喜的。赵洪馆长不仅带大家欣赏展厅里的皮影,还会带大家观看动漫皮影并制作皮影,甚至和大家一起在灯光里操纵皮影舞蹈。最吸引小朋友的莫过于后者,明亮的灯箱前,节奏感十足的流行音乐旋律里,一群孩子一人手持一个皮影,正跟着音乐舞动双手,木棍和提线抖动着,穿着T恤牛仔裤等流行服饰的皮影小人儿在跳舞在旋转,一旁的霓虹灯还旋转着彩色光影来渲染气氛……小朋友们乐得咯咯直笑,原来,皮影这么好玩啊。
在这里,成都皮影不仅被保护被传承,还被创新被活用了。
民族的皮影
世界的皮影
清晨,都江堰雨雾蒙蒙,道旁的紫薇花挂着晶莹的水珠,整个花木城仿佛还在半梦半醒之间,9点刚过,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已经迎来这天的第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一行二十余人,是来自香港各高校的大学生,他们面容年轻,目光专注,静静地听着讲解,有同学把脸凑近墙上的灯箱,瞪大眼睛凝视着里面的皮影头茬,不少同学还手持相机手机或拍照或录音,生怕错过其中一句话一个小细节。
博物馆自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无数皮影爱好者,人数最多的当数在校学生。赵洪馆长说,每年暑假是博物馆最热闹的时候,有的同学和家人或者约同学一起来,有的同学独自一人就来了,还有的同学跟着研学队伍一起来。
这些同学都非常珍惜在博物馆里的时光,喜欢听,也喜欢问,还喜欢拍照。有一次,一名加拿大的大学生一走进博物馆就搭起了直播架子,说要给自己的同学讲述中国的神奇宝贝。
2023年10月,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科幻馆正式开幕。新西兰电影视觉特效艺术家和电影企业家理查德·泰勒也参加了此次大会,他曾参与制作过《阿凡达》《指环王》《霍比特人》等多部精彩大片。理查德·泰勒对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非常感兴趣,科幻大会开幕第二天就带着家人来到这里体验皮影的乐趣。他告诉记者,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对自己的电影特效创作有很大帮助,自己对中国传统的皮影戏非常感兴趣,还经常会从中国文化中获取灵感。
理查德·泰勒的一番话引来在场的皮影爱好者一片热烈的掌声。皮影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从最初有文字记载的皮影的历史算起,已经两千多年了,它就像一朵瑰丽的花朵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闪烁着熠熠的光辉,它也属于全世界的,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