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5月09日

超标的AI率 “成长的烦恼”需要正视

□马玉宝

时值毕业季,很多毕业生的论文在查重之外,也多了另外一项检测——AI检测,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定的检测工具,来判定论文是否使用了AI辅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产生了“熬夜写的论文,AI检测直接判了80%”的情况。据某媒体报道,朱自清名篇《荷塘月色》AI率也“超标”了,更有学生称,为了“降AI”购买服务,花费不菲。

当下,不少高校为规范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为,引入了相关的检测工具,其主要通过学习大量文本数据,分析语言模式来区分AI与人类写作。它们会关注文本的流畅度、用词习惯、句法结构,以及一些统计特征,以此找出AI文本可能存在的“非自然”痕迹。但如果学生论文中包含大量规范表述,或个人写作风格接近AI模式,就容易误报;反之,高级AI生成的或经过巧妙润色的文本,也可能“漏报”。

字斟句酌写的论文,变成了“AI代笔”,确实令人难以接受。为降低AI率,学生们还要耗费大量精力反复修改。在网友的分享里,为了降低“AI含量”,要尝试改句式、换词,甚至口语化表达,却常致论文语言生硬、逻辑不畅;有人被迫删减精彩段落;更有人调侃需故意“写笨”以规避误判。

毕业论文也好,日常学术论文也罢,其本质上考验的,都是研究者的主动性、原创性和创新性思维。把论文完全交给AI,固然不可取,但因为要“降AI”而被迫把文字改成适配检测工具的、“不出错”的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论文写作的初衷。极端如“越规范越AI”的判定,也凸显出当下检测的标准与技术仍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AI融入各行各业是大势所趋,AI进入学术领域,也需要持续实践与磨合。某种意义上,“降AI”的苦恼,也属于“成长的烦恼”。假以时日,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其判定的结果一定会越来越精确。而在当下,我们需要做的,则是尽量预判AI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在机制上给予更多考量和补充。例如,对于一些论文,不妨加入更多的人工审查流程,同时将工具给出的结果作为参考,而非以机器为最终判定的“硬标准”。

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中去解决。从此前报道的AI客服“已读乱回”,到AI造假,再到论文“降AI”的问题,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尽管AI展示出强大的能力,但其仍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新兴技术,很多功能,也在探索过程中,需要在不同业务场景中验证与打磨。而我们也应该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推动发展中解决问题,用人的智慧理性和温度,为AI良性进步铺路架桥,才能让AI更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 2025-05-09 马玉宝 1 1 成都日报 c148622.html 1 超标的AI率 “成长的烦恼”需要正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