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陈
“智驾”集体更名为“辅助驾驶”,近日,有网友注意到,在新近发布的宣传资料中,以往的“小米智驾”已悄然改为“小米辅助驾驶”。其中,“小米智驾 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 Pro”,而“小米智驾 Max”则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不只小米,有记者走访了多家新能源品牌门店发现,“智能驾驶”这一曾经的“卖点”已经淡出营销核心,仅在买家主动提问时,销售才会就相关功能展开说明。
“智驾”更名、宣传降温,车企营销集体转向的一个政策背景是:在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上,再次要求车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对具体的宣传措辞也进行了详尽规定。几天后的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发布倡议书,呼吁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
从主管部门到行业协会,多方协同、重拳出击,整治车企夸大宣传、诱导脱管的行为。这既是对道路公共安全的维护,把正安全的“方向盘”;也是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祛魅,消费者只有对所谓的“智驾”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才会有更清醒的敬畏。但也必须看到,“智驾”集体更名为“辅助驾驶”,只是狂飙的自动驾驶回归安全正轨的第一步。
智能网联汽车与自动驾驶,是汽车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当前车企竞争的重心所在。看供给端,盖世汽车的数据显示,去年智能驾驶研发占车企总支出的38%,是仅次于电池的第二大成本项;看消费端,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L2级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达55.7%,预计到今年底,这一数据将达到65%——巨额的投入、快速的渗透,彰显着我国智能辅助驾驶发展的澎湃活力与丰富潜力。
但与此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智驾事故,让智驾陷入弱化安全性、“一条腿”走路的质疑。不可否认,这些事故的原因,一部分要归咎于技术本身不够成熟、应对能力相对有限;但更多的在于,车企的诱导式宣传拉高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以致部分消费者形成错误认知,进而误用相关功能酿成事故。
无论是降低技术上的风险,还是防止认知上的风险,安全都是唯一的底线。若安全底线失守,再多的投资、再大的潜力,也都将化为乌有。
智能网联汽车与自动驾驶是新兴行业、新兴领域,“一条腿”注定走不远,唯有智能、安全“两条腿”互相配合、协同发力,才能走得更稳、更快、更远。这就意味着,车企不仅要在技术安全上持续投入,更要在操作安全上多花精力,不仅绝不能以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还应当针对辅助驾驶系统提供更详细的使用说明,以及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操作培训与指导等,而不是一句冷冰冰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