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是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技术,是重塑未来医疗健康、工业制造、教育培训、消费娱乐等领域形态的颠覆性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竞争的新制高点。记者12日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获悉,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
到2030年
脑机接口技术产品服务患者超10万人次/年
“我叫林寒,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已有10年。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下肢瘫痪的我重新站了起来,科技成为照进我生命中的一束光。我希望,未来它能帮助更多人。”在近日的采访中,林寒穿戴着布法罗机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自研的外骨骼机器人,这个“成都造”钢铁侠不仅让他重新迈步,更激发了他对未来的渴望。
这样的先进技术,未来将有望惠及更多人。此次印发的《行动计划》明确,将采取“抓重大创新、抓重点产品、抓重要应用”方式,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到2027年,产业链关键环节取得重点突破,产业生态基本构建,建成一批产业发展集聚区。引育产业链骨干企业,同步推进侵入式、非侵入式两种脑机接口技术路径,完成3款侵入式和5款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的研发及医疗器械注册,加快实施省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开放医疗健康场景,实现年服务医疗患者超5万人次。推动“四川造”AR(增强现实)智能眼镜、人机协同外骨骼等新一代人机交互产品加速应用,开展高危行业作业、养老行业服务机器人替代等应用试点。
到2030年,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应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引育10家链主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和2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3000例/年,脑机接口技术产品服务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类疾病、药物及数字成瘾疾病患者超10万人次/年,康复设备应用超2万人次/年。推动多场景应用,持续提升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应急安全等重点领域渗透率。
支持成都等城市
引进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链主企业
《行动计划》从强化创新引领、培育重点产品、丰富应用场景、构建产业支撑体系等方面给出具体打法。
值得一提的是,《行动计划》特别指出,支持成都市创建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高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产业新赛道布局,支持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南充市等引进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配套企业和服务企业。
走进布法罗机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工程师正调试新一代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这家从电子科技大学实验室走出的企业,用接近10年时间完成了从“0到1”的技术突破,再到“1到N”的产业跃升发展,其外骨骼产品已在华西医院等数百家医院试点应用,辅助上万名截瘫患者开展行走能力恢复训练。
在锦江区,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以人工智能为引导,开展相关脑机接口技术成果的转化以及产品的创新研发和制造,结合AI算法,可定位脑部异常神经环路,为孤独症、阿尔茨海默病等复杂脑疾病提供精准诊疗依据……
这是成都加快布局新质生产力的缩影。在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冯睿看来,成都就像一个巨大的孵化器,对于未来产业是一块非常好的沃土,“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新兴产业会处于领先位置,成都也会成为备受瞩目的创新高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