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5月14日

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叶本乾 韩林燕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强调必须紧扣这一核心,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全面理解作风问题的核心要义、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党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理论之源

以“人民至上”明方向,筑牢党群关系的思想根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源头。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升华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属性和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便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明确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系统总结和深化党的群众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涵。他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立了新时代党群关系的价值坐标。

“人民至上”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理论升华,也是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加强作风建设的根本遵循。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之中。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不断厚植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夯实党群关系的思想基础和情感纽带,为作风建设注入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持续的实践动力。

历史之鉴

以“鱼水情深”悟初心,探寻百年大党的力量根脉

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肉相连的伟大奋斗史,深刻诠释了“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充分彰显了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1921年南湖红船启航,到新时代“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党与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持党的优良作风,才铸就了党与人民“血浓于水、鱼水相依”的深厚情谊。

革命战争年代,从井冈山依靠群众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到长征途中“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再到抗战时期“最后一粒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无不彰显出党同人民群众的休戚与共、生死与共。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无论是“全国一盘棋”支援三线建设,还是在唐山大地震中“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党员身影,都体现了党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风雨同舟。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推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重大变革。

进入新时代,面对脱贫攻坚、防汛救灾等重大考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与人民群众并肩作战,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伟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从枪林弹雨的革命岁月到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这种深厚情感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屹立不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根脉所在。

“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是党的初心使命在百余年奋斗中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这充分体现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回望党的百余年征程,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根本在于始终依靠人民、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现实之困

以纠治“四风”察顽症,直面作风问题的顽瘴痼疾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乎党群关系,关乎党心民心,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党群干群关系显著改善。然而,“四风”问题仍未根除,作风顽疾仍有滋生蔓延的土壤。

一些地方和单位形式主义仍然突出,热衷“留痕管理”“材料政绩”,加重基层负担、引发群众反感;官僚主义问题在部分地区和领域屡禁不止,脱离群众、漠视人民诉求的现象依然存在;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也时有反弹,一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铺张浪费、贪图享受,严重影响党的形象,侵蚀党群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风”问题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都与这“四风”有关,严重阻碍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现实障碍。

为破除这一难题,党中央以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打出作风建设“组合拳”,全面从严正风肃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不仅体现了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战略定力,还宣示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态度。“中央八项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充分释放出党中央驰而不息、动真碰硬推进作风建设的强烈信号。

“四风”问题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良好作风是赢得民心、凝聚力量的重要保障,反之,作风不正必将削弱党群联系,动摇党的执政基础。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任务,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持续纠治“四风”,坚决铲除作风积弊,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党始终成为人民群众最坚强的主心骨。

时代之问

以“江山就是人民”守根本,书写作风建设的崭新答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赶考”之路远未结束。能否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仍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党执政的根本逻辑,为新时代回答和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方向。

面对世界百年变局之问、国内发展转型之问和党的执政考验之问,必须时刻牢记“我是谁”,坚定人民立场,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必须始终明白“为了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明确“依靠谁”,坚定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不断厚植党的群众根基。作风建设关乎人心向背、政权巩固和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党回答时代之问的关键一环。

当前,我国正处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任务繁重、挑战严峻,人民群众对作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根本衡量标准,持续纠“四风”、树新风,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力量。新时代作风建设要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群众呼声,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真正做到在群众中察实情、在实践中找对策、在落实中见实效,进而以优良作风答好时代之问,赢得历史主动。

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崭新答卷,必须书写在厚植人民情怀、涵养公仆精神、密切党群关系的具体实践中,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和群众期待,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没有休止符”的清醒、“从严从实”的态度,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真正以优良党风涵养政风民风,以良好作风回应人民期待,在答好“时代之问”中不断赢得人民的认可、历史的肯定和时代的荣光。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强国使命任务的逻辑理路研究”(SC22ZDYC2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5-05-14 1 1 成都日报 c148848.html 1 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