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5月15日

人工智能浪潮下

成都高新区何以行稳“智”远?

5月11日,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 50评选结果发布,两家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恒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入选。

企业频频登上各大重量级榜单,显示出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全国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

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的浪潮中,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放眼成都,2024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实现“双千突破”,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约39%,相关企业突破1000家,综合实力排西部第一。

作为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主要承载地,成都高新区如何结合自身特色、行稳“智”远?

科技创新

实现AI技术自主可控

2月28日,一台由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AI+手术机器人跨越5000公里,在上海与喀什两地的协同下,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远程头颈外科无创手术。“机器人依托具身智能算法和AI数字孪生平台,整合165家国内供应链企业,形成了完全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博恩思创始人李耀说,目前产品已在德、美、日等多国开展临床研究,并计划于年内启动量产及IPO,同步进军海内外市场。

就在半个月前,天府绛溪实验室机器人训练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将瞄准具身智能新赛道,打造机器人产业新引擎,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攻克核心技术、培育生态集群,力争实现国产机器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在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正通过科技创新,更好地实现AI技术的自主可控。这背后,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撑。

走进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成都智算中心机房里,一排排机柜服务器指示灯交替闪烁,这是该中心的“最强大脑”,昇腾AI全栈基础软硬件平台首期算力规模达307P,相当于15万台高性能个人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有效降低了本地用户的算力成本。

算力的提升仰赖芯片性能的进阶。成都高新区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前瞻布局,集聚了海光、芯原微电子、华为海思等多家主流GPU芯片厂商。此外,成都华微在人工智能芯片方面主要面向计算机视觉领域,集成高能效比神经网络处理器加速单元NPU和AI CPU,并自动完成高效协同;总部位于北京的全功能GPU芯片设计独角兽企业摩尔线程将研发中心设在成都高新区,正不断推进GPU软件生态开发、芯片设计及数字验证的研发。

算力底座根基之上,成都高新区正发力自研大模型。上个月,考拉悠然联合上海码极客考拉悠然正式启动了悠然无界大模型的发布,这是首个面向空间智能的跨空间、跨任务、跨本体的世界模型,标志着AI技术取得从数字世界向物理世界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突破。

行者AI多模态大模型将大幅降低数字内容创作门槛;TasiChat大模型可以有效解决大语言模型可靠性不强和训练效率不高的问题,打造专属的对话应用……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已聚集30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其中链主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超130家。截至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82个深度合成算法完成备案,4款大模型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深度合成算法备案个数进入全国前八,为西部唯一进入前十的城市区域。

场景落地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技术创新只是起点,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推动其在更多场景中落地生根,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进而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所在。

不久前,成都高新区携手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四川省首个省级基座大模型“智谱诸葛大模型”迎来了新的进展。“在文旅领域,智谱诸葛大模型正整合四川全域旅游资源,通过AI视频导览和融合三星堆、川剧变脸等元素的AIGC内容,为游客打造沉浸式的巴蜀文旅体验;在民生场景中,以亲切的四川方言角色对话,为成都高新区的政务和市民服务提供智能问答。”智谱CEO张鹏介绍。

眼下,在成都高新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代表性企业正以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引领着“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的发展潮流。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新智造”正在通过“AI+医疗”“AI+交通”“AI+文旅”“AI+教育”“AI+制造”等众多场景让理想照进现实。

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充分应用数字孪生、AI、工业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基于数据和模型的智能决策多项前沿技术,部署的近100个AI项目应用在质量检测、垃圾处理等多个场景中;成都臻识科技的“城域交通全息感知基座”可实时识别1400多种交通目标,三维定位精度达50厘米以内,已在成都部分写字楼等楼宇载体部署,助力交通管理智能化……这些代表性企业不仅在成都高新区内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还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应用生态不断发展壮大。

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发布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应用场景清单,涵盖了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和无人驾驶四大领域。“应用场景是打通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最后一公里’的核心载体,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在推动场景创新与应用、科技与市场衔接上一直在加劲加力。”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高新区将专班推动、系统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工作,挖掘出一批能够扶持企业壮大、带动产业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的优质场景,助力解决关键技术验证,赋能管理和民生事业,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政策赋能

首个产业专项政策精准支持

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但总体仍处在起步阶段,很需要“伸出手,扶一把”。在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凭借的不仅是企业单点蓄力,更多还在政府引导的超常规精准支持。

这其中,4月28日正式生效的成都高新区首个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专项政策——《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无疑起着重要作用。该政策重点聚焦算力服务与应用、算法创新、数据要素供给、场景开放、产业聚集、产业生态优化六大核心发展环节,共计出台14条具体条款涵盖25个支持方向。

国产算力补贴直抵50%、核心技术和大模型研发补贴可达千万元、百亿元母基金“陪跑硬科技”……细看专项政策,不仅以每年最高“1亿算力券+1亿模型扶持资金+1亿场景专项资金”组合拳直击产业发展痛点,与北上杭深相关创新机制对标,还以“技术—场景—生态”三级火箭助推体系撬动千亿产业革命,计划打造西部首个“敢创新、敢破冰、敢领跑”的人工智能业态高地。“这不是简单跟风,而是瞄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核心区的战略定位。”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持续深化“进解优促”,专项政策超1/3的条款实现“免申即享”。该工作人员介绍,政策在起草过程中前后调研近百家企业,充分考虑了企业在政策申报中的难点痛点,“企业是‘政策受益者’,更是‘生态共建者’,兑现政策‘轻装上阵’,就是要让企业把精力放在创新上。”

深入开展“立园满园”行动,专项政策支持加快打造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地标,鼓励打造产业生态完善、研发创新活跃、高端人才集聚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特色楼宇,并提供算力、模型、语料、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服务。同时,支持企业整合资源,在专业园区内建设打造具有行业显示度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展示中心。

以技术为支撑,以场景为驱动,以政策为牵引,成都高新区不断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基本构建起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体系。预计到2026年,将建成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阵地、国产多元异构算力生态高地、全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输出地。

一飞/文 成都高新区/图

--> 2025-05-15 人工智能浪潮下 1 1 成都日报 c148878.html 1 成都高新区何以行稳“智”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