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5月16日

整治饭圈乱象不可泛“饭”而谈

□张帆

近日,随着几起有关追星事件的接连发生,整治饭圈乱象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5月8日,在杭州飞往北京的航班上,知名男团粉丝为追星在下飞机时堵住出舱通道,造成其他乘客不便;5月10日,沈阳北站,许多粉丝在高铁站台地下通道电梯口迎接明星,致使电梯上的乘客无法离开;还有几日前,某青年演员的“长子长孙”论风波,虽然当事人已就口误道歉,但指出其错误的南京大学教授还是遭遇了网暴……

影响公共秩序、扰乱网络生态,这并不是畸形粉丝文化第一次与社会公众“对冲”,但相比于早年间“圈子”内的自娱自乐,如今饭圈的外溢效应,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谈“饭”色变的感触。如何找准“七寸”,避免乱象反复发生?怎样惩防并举,而非陷入“亡羊补牢”的循环中?这些疑问,都需要建立在对饭圈的深入了解中去寻求答案,避免泛“饭”而谈,才能从源头遏制乱象滋生。

“饭圈”的产生,与追星背后个人找寻自我价值的需求息息相关。有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追星确立价值认同,在偶像身上发现并追逐“理想自我”,这种心理投射的现象,是成为粉丝、加入饭圈的源动力。这样的自我投射本无伤大雅,但当其在团体中不加节制地放大时,就容易出现从“我们家好”到“只有我们家好”,再到“别人家都坏”的变化。

要么“蒙眼狂飙”,要么选择退圈,变化的结果往往导致个体追求“理想自我”的期望,被维护圈子团体利益粗暴取代。于是圈子里留下的,大多数变成了不容任何不同意见的“脑残粉”“毒唯粉”。要打破这种恶性闭环的产生,就不能仅将乱象视为饭圈的事。引导好“见贤思齐”的心理诉求,鼓励发挥共同成长等积极作用,在做好事后处置的同时,我们也需更好实现事前预防。

无规矩不成方圆,而要立规矩,就不能只看见现象,不触及本质。饭圈乱象之所以顽固,表象是粉丝追星,内里则是各方利益链条的交叉重叠、相互利用。一些经纪公司通过主动泄露明星行程、雇佣职业代拍等,将粉丝情感转化为明星的商业价值;部分广告商、品牌方为实现品牌的高曝光、高销量,在商业化操作应援活动中,往往忽视对粉丝行为的引导。如此利益绑定,要破除乱象,就需要为“流量—资本”的逻辑划清底线。像首都机场公安联合文旅部门、文娱机构建立的“三方协同机制”,就为这一问题的处置提供了新思路。让可能催生乱象的主体单位切实担起责任,“痛点”才可能有效解决。

还有引导、监管等方面的协同发力。比如明星个人的示范作用,一方面要主动对错误行为说“不”,另一方面,也应将宣发重点更多集中于作品而非争议;平台在及时叫停粉丝群体间拉踩引战的同时,也可利用算法推荐服务,增加“理性追星”和“违法追星”的内容推送比例……今年4月以来,网信部门已处置一批低俗炒作绯闻、丑闻、八卦的违法违规账号,同时,会同相关部门清理违法违规信息160万余条。饭圈生态回归理性、健康,仍需持续打造清朗环境。

热爱无罪,但身处社会公共领域,就不能信马由缰,如入无人之境。让饭圈不再是“非理性”的代名词,让整治乱象的每个举措都能落到实处,让情绪的炽热与节制、深沉与清爽能够并行不悖,这也是行业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

--> 2025-05-16 张帆 1 1 成都日报 c148953.html 1 整治饭圈乱象不可泛“饭”而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