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北院:紫禁城延展的臂膀
在北京西北郊,南沙河畔的晨雾中,一座现代与传统交融的建筑群正从图纸走向现实。这座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既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文化设施,更是古老紫禁城在当代的创造性延伸。
故宫城墙内,186万件文物仅有2%能与世人谋面,大量巨幅绘画、明清家具在库房中沉睡。北院的诞生,恰似为这些珍宝打开一扇呼吸的窗。3.5万平方米的展厅将打破古建空间桎梏,让古画长卷中的青绿山水得以舒展。
设计师以“别苑”为定位,将博物院选址于海淀区上庄南沙河畔的西玉河,与明清时期“三山五园”相呼应,南侧临水、北面叠山,均衡的轴线布局方式与散点的构成逻辑与紫禁城遥相呼应。更有意思的是对崔家窑遗址的活化——四座清代琉璃窑口将穿越时空,与文物展厅形成奇妙对话。或许届时,当观众在欣赏万历瓷器的冰裂纹时,脚下正是当年为宫廷烧制琉璃的窑火之地。
北院不仅是展示空间,更是文化生产的引擎。11座非遗工作室将揭开古代皇家技艺的神秘面纱:古书画装裱师在玻璃隔间演示“揭裱术”,宫廷钟表修复师身旁或许就站着好奇的孩童。国际文物修复平台的设立,更让卢浮宫的油画“医师”与敦煌的壁画修复专家能在此切磋。这种开放姿态,恰如建筑线性格局中私密库房与公共展区的巧妙分隔——既守护文明基因,又播撒传承火种。
“上新”时间:预计2025年10月竣工
深圳自然博物馆:大湾区首个综合性自然博物馆
在深圳坪山区燕子湖片区,一座带有形如天然形成的“海蚀崖”肌理的建筑正破土生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将填补粤港澳地区在综合类自然博物馆方面的空白。
建筑师从河流三角洲的地理形态中撷取灵感,让五座锥形建筑如河岸沙洲般错落分布。更妙的是那条蜿蜒的生态步道,它从地面缓缓攀升至屋顶公园,途经多重模拟景观带,让访客在漫步间完成于自然间的穿越。
这座被称作“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建筑,内部藏着更惊艳的乾坤。10万平方米的空间里,传统功能区被解构重组:博物馆常设8个专题展厅,分别是宇宙厅、地球厅、演化厅、恐龙厅、家园厅、生物厅、人类厅和生态厅。
透过展厅效果图可以看到,走进宇宙厅,深蓝色的主色调如同无垠星空,将人温柔包裹,展台与展柜错落有致地散布在空间中,像是宇宙中漂浮的星球与星云。
天文仪器与模型在灯光下闪烁着神秘光芒,有的静卧于圆形展台,宛如等待探索的未知世界;有的则被精心封存在玻璃展柜中,如同被时间凝固的宇宙碎片。灯光如星辰般点缀其间,聚光灯精准地勾勒出展品的轮廓,嵌入式照明让整个空间弥漫着柔和而深邃的光晕。
而在生物厅,穹顶之下,一条蜿蜒的光带牵引着视线,恍若踏入被时光凝滞的原始秘境。大象标本在暖橙光晕中舒展褶皱的皮肤,每一道纹路都沉淀着雨林的呼吸;猛虎伏于岩石之上,琥珀色瞳孔流转着琥珀般的光泽,仿佛下一秒就要跃入观者记忆里的丛林。
“上新”时间:预计2025年年底建成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千年运河的活态文化场域
在杭州大城北地区,一座形如山水画卷的建筑即将“上新”。今年,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即将揭开面纱,颠覆人们对博物馆的固有想象——它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流淌着千年运河水韵的活态文化场域。
设计师将整座建筑化作大运河的立体诗篇。主馆仿佛被水流轻轻托起,在13米高空悬停成“漂浮的文明方舟”,深蓝色的映水琉璃幕墙倒映着粼粼波光,恰似运河水波凝结成的晶体。当阳光打在建筑上,7240块精心铸造的琉璃板便化作跳动的音符,在1.78万平方米的立面上谱写光的交响曲。更令人惊叹的是那座“叠石成山”的塔楼,清水混凝土挂板以参差错落的姿态堆叠出山峦意象,木纹在混凝土表面洇开,仿佛岁月在岩层上留下的年轮。
这座建筑最动人的设计,是将城市客厅的功能深植于基因。传统博物馆的封闭界面在此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向市民敞开的运河广场。孩子们可以在“山脚”的台阶追逐嬉戏,老人在水岸长廊闲话家常,而悬空的博物馆下方,一场临时展览或露天音乐会悄然酝酿。
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点睛之笔,这座建筑本身即是展品。国际首创的大尺寸琉璃幕墙工艺,让传统材料焕发新生;悬浮结构创造出的空间,重新定义了公共文化建筑的边界。而那些隐藏在建筑细节里的匠心——从模拟水波的立面纹理到层叠退台的“山形”塔楼,都在诉说同一个主题:让千年运河真正回归百姓生活。
“上新”时间:预计2025年年底全面完工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