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5月20日

川茶,便是唐诗宋词

茶字的历史演变。

□刘火

茶,作为中国的原产,是一个很奇妙的物品。很早之前,至迟在唐代中期就成了非酒精饮料的第一饮料。茶字,作为汉字方块字,也是一个很奇特的字。第一部综合性辞书《尔雅》(公元1世纪之前)没有录入茶,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公元1世纪)也不见“茶”的踪影。编于7世纪初的中国第一部类书即中国的百科全书《艺文类聚》,也没有录入茶。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二十八·五代上》写道:“茶者,古所无也”。王夫之的“茶者”,不知是指作为植物的茶树,还是指饮品茶叶?或者两者皆俱。王夫之所指的“古所无也”的“茶”应是饮品“茶”或者因茶而始的“茶艺”。即便如此,由茶诞生的茶艺、茶礼,至少在先秦是没有的。成书于汉的《周礼》卷七记载的包括水、浆、醴、凉、医、酏的“六饮”,同样不见“茶”的影子。

两汉及两汉之前,茶在哪里呢?茶在“荼”。《说文解字》录“荼”,释“苦荼也,从草余声”。宋人徐铉注《说文》荼,“此即今之茶字,同都切”。荼,音tu。直到这时,茶的原字是荼。事实上,在唐,“茶”已经完全取代了“荼”。明证即是陆羽《茶经》。开篇说茶之源,便说字“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陆羽看来,“茶”“荼”是两字。如按《尔雅·释草》看,“荼”还真不是茶。《尔雅》“荼,苦菜也”。

历史旧案,不必追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茶,不仅是中国的原产,蜀地更是茶的母地。据称,西汉王褒《王谏议集》里的《僮约》是史籍最早记录“茶事”的历史文献。里面有“烹茶尽具”“武都买茶”等关于茶事、茶艺的记述。当然,据考,那个时候的“茶”使用的“荼”字。即便如此,我们都可以看到,蜀地是茶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是中国茶事记载最早的地方(没有之一)。难怪大儒王夫之会讲茶既“唯蜀楚闽粤”之物,又说“唯蜀饮之也”。

自唐宋,茶、茶事、茶艺滥觞于中华,随后特别深地影响了一衣带水的日本。

自唐宋以来,茶、茶事、茶艺诱发的诗文成就了中华文化重要的篇章。

唐人陆龟蒙认为茶是“灵草”,有诗点赞“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唐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把饮茶吹得来比酒还要神气活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陶潜多首饮酒诗也好,李白《将进酒》也罢,与皎然的饮茶相比,统统只是“世人饮酒多自欺”!难怪后人将皎然与陆羽相提并论同为中华“茶祖”,不同的是,一俗一僧而已。事实上,茶,就是从寺庙里走向民间走向达官贵人的。笔者拙著《茶的力量》专门叙述了这一历史关节。因此,由和尚皎然来说茶的好处、妙处,太自然不过了。稍后卢仝的《七碗茶歌》也证实了皎然的说法“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诗代表“李、杜、白”的白居易,有《琴茶》七律一首,颈联是“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茶中故旧是蒙山”句,可见,一个多地做地方官又几进几出中央政府的白居易,是认同茶的祖地在蜀地蒙山“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中茶”。笔者多年来专程叩访名山县蒙顶山,就是奔着茶史茶事茶艺去的。

茶史茶事茶艺,便不可能不说到茶税,更不可能不说到四川的茶税。自正史《食货志》后,《旧唐书·食货志下》有“贞元九年正月,初税茶”。这一史籍表明,茶税自贞元九年(793年)始征。自此,茶课成为历代官税。两宋向北向西北疆域的缩水,蜀地,无论对于北宋还是南宋尤其是南宋,其地位非同一般。仅茶一事,《宋史》对川茶有比较详尽的记录:一条是川茶课税,一条是川茶的自由种植与买卖。前一条,《宋史·食货志下·六》记有:熙宁岁未至元丰秋,蜀茶课税达七十六万七千余缗,为全国之最;后一条,《宋史·食货志下·五》记有:天下茶皆禁,唯川陕广南听民自买卖。仅此两条,便可见当时蜀地茶事之盛、课税之多。也由此可知,茶事茶税在宋的重要性。宋人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一开始就讲“改茶法”;“官政二”,着重讲茶的税利和茶交易“十三山场”的概况。《梦溪笔谈》说:“国朝茶利,除官本及杂费外,净入钱禁榷时取一年最中数,计一百九万四千九十三贯八百八十五,内六十四万九千六十九贯茶净利。”除此,《梦溪笔谈》专门记载了川茶两条。史料一、“嘉祐元年所收数,除川茶钱在外”;二、“治平三年,除川茶税钱外会此数”。嘉祐元年为1056年,治平三年为1066年。虽说这两条没有准确记载川茶税利占全国茶税利比,但这两条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一、川茶的重要;二、川茶的税利可能另有他用。但不知何因,《梦溪笔谈》在谈及全国著名茶交易场的“十三山场”时,没有谈及到川茶的交易场所。沈括所谈“十三山场”主要集中在闽、浙、安徽、两湖即《梦溪笔谈》里所举的地方“湖、杭、越、衢、温、婺、台、常、明饶、歙州、均、亘、江、古、洪州、兴国、临江、南康”等(沈括是钱塘即今杭州人的缘故吧)。兴于宋止于明的茶马道,南宋在全国设“茶马市”8个。这当中,川南就设有两个,一个在宜宾县,一个在长宁县。由于南宋的疆界大大缩水,茶课成为南宋王朝和地方财政的重中之重。

再讲南宋一轶事。在四川制置使一职任职期满后,范成大从成都万里桥买舟南下,沿岷江经峨眉、嘉州、叙州入长江,东行泸州、忠州、涪州、夔州出川。《吴船录》记载了范成大出蜀的全过程,所记风物最多是荔枝与荷花,记茶亦有一处。范某日宿峨眉白水寺, “谒普贤大士铜像。国初,敕成都所铸。有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所赐御制书百余卷,七宝冠、金珠璎珞、袈裟、金银瓶钵、奁炉、匙箸、果垒、铜钟、鼓、锣、磬、腊茶、塔、芝草之属。” 范所记“腊茶”一物,读《梦溪笔谈》“药议”时始见“如腊茶之有滴乳、白乳之品”。《吴船录》为史地人文名篇。看来,“腊茶”与蜀地川茶息息相关。

何谓“腊茶”?翻书方知有两义。一,腊为早春转喻;二、因其早,茶汁泛乳色﹐跟溶蜡相似。前者借“腊”称早,因此,“腊茶”即早茶;后者,因茶汤浅色如乳,因此,“腊茶”味极鲜。唐人皮日休《茶中杂咏·煮茶》“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就是腊茶的诗意化。诗中所叙,早茶著时,水微沸时,清亮呈白色的水泡一个接一个地向上冒,如螃蟹眼睛一般大小,又如鱼鳞般闪亮。依皮日休的欣赏与鉴赏,早茶汤真的好看,早茶味真的好香!旧俗称早茶为“明前茶”,今天笔者生活的川南宜宾的早茶是“雨水茶”了。雨水节比清明节整整提前了3个时节!

因蒙顶山茶,记住了白居易等唐人的句子。因“腊茶”,记住了宋人刘克庄的句子“老去淡生涯,虚掷年华,腊茶盂子太清些”;因早茶,记住了宋人苏轼的句子“尽日东风,荡扬茶烟”。茶史、茶事、茶艺,先有唐人,后有宋人。于是,川茶便是唐诗宋词了。

--> 2025-05-20 刘火 1 1 成都日报 c149119.html 1 川茶,便是唐诗宋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