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键 阿丽努尔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这一重要思想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有力引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展开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新征程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坚持文化自信 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始终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来建设文化强国,坚持文化自觉,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且它也同样滋润了世界其他民族,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精神养料。但是,文化资源大国并不天然就是文化软实力大国。文化资源要成为文化软实力,还需要有一个转化过程和国家的转化能力。要始终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来建设文化强国,坚持文化自觉,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各美其美”就是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要有一种欣赏态度和传承的责任感、使命感。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是历史继承性与实践创新性的结合。文化没有历史继承性就丧失文化的根脉;文化没有实践创新性就丧失文化的生命力。换言之,“各美其美”就是要坚持文化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也意味着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美人之美”就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都会创造出一些优秀的文化成果,作为他者,要认识到这些文化成果的重要意义。因而,也同样需要持欣赏的态度。所谓“美美与共”就是指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可以互学互鉴,从而使世界在多样文化的交融中向前发展。由此可见,“美美与共”既是一种对待异质文化的态度,也是一种促进文化发展的方式。以上三个方面的目的就是“天下大同”,“共建共治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对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首先是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建设文化强国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有以前任何社会所没有的全新的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先进性、感召力和吸引力。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升全民族的精神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价值多样化的现实中,必须坚持社会的整体利益。维系这个整体利益的关键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必须有一个精神支柱,这个支柱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发展总是为建设国家现时代的核心价值体系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有以前任何社会所没有的全新的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先进性、感召力和吸引力。
要不断丰富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要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严禁低俗文化产品,大力生产高雅文化产品。同样,文化消费需要加强引导。首先,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观念。文化产品的消费必须有利于人们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倡导合理的文化消费,使文化真正成为我们民族创新力源源不断的源泉。再次,文化消费要嵌入消费者的心灵,并使文化所蕴含的德操、智慧和力量化入消费者的灵魂深处,这样文化才真正发挥其积极效能。文化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素质,也是着眼于未来的战略性收益。
要善于吸收优秀文化成果。文化保守性和文化自卑感都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克服文化自负感,就要善于吸收世界各国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以体现当今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克服文化自卑,就是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顺利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坚持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文化发展必须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这是文化产业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文化产业不仅要立足本国,而且必须面向世界。要在全球化的市场框架中构思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培育、开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努力开拓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渠道;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快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产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变得强大起来。
要增强文化竞争力必须打造文化品牌,特别是要采取国际化的文化产品制作、传播方式来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品牌产品。文化品牌既是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在激烈的文化产品竞争中,中国文化产业要努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多创作、多生产出既有艺术品位又有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要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大中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对外交流的文化品牌,把反映中华民族特色与当代中国风貌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尽可能多地推介到国际市场和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中。只有展现中国文化特色、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才能够抢占世界市场高地。
要加快构建中国知识叙事体系。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民族或者说形成民族认同,归根到底是一定历史阶段内相关的整套的文化特质建构起来的一种集体性身份的认同。文化特质是民族身份的具体载体,它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行为规范并以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化主体性以强大的物质文明作后盾往往得以很好地维护。维护文化主体性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外文化传播和与世界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