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部微短剧用5分钟讲完传统长剧20集的内容时,影视产业的生态正在改变。这是否意味着微短剧将取代长剧?长剧是否应该向短而生?
“答案藏在艺术史的规律中。”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节目部主任舒云认为,正如电视剧的问世并未取代电影,流行音乐的诞生也未取代严肃音乐,艺术类型的多样化和共生性决定了长短剧集各有其存在的价值。长剧的优势在于其能承载更复杂的叙事结构、深沉的情感表达;而微短剧以高效的信息传递和情绪触达见长。“长短剧集并不互斥,而是互补,长短共生共荣才是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
微短剧的“短”,迅速抢占用户碎片化时间;“剧”,契合的是网民对故事性趣味性的追求,对长剧乃至整个影视产业的冲击肉眼可见。舒云表示,微短剧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对传统影视工业体系的“解构”。在传统影视生态中,明星效应长期占据重要地位,但微短剧通过算法推荐和内容创新,打破了这一底层逻辑:《逃出大英博物馆》《二十九》《夫妻的春节》《家里家外》等爆火的微短剧,都没有流量明星的身影,却收获了骄人的播出成绩。这一现象让行业认识到,好故事才是吸引观众的根本。
在舒云看来,长短剧集要共生共赢,关键在于取长补短、学短济长。一方面,长剧需要学习微短剧如何增加作品的“密度”。“一段时间以来,长剧的困境,根源不在于‘长’,而在于‘空’:注水剧情稀释了本应有的信息密度,因此简单粗暴地缩短集数、时长于事无补,必须向微短剧学习‘加密’的能力,同时保留长剧的叙事纵深感。”比如国产剧《新生》就是以高戏剧密度吸引观众的成功案例。故事讲述具备微短剧式的爽感,但其艺术质感却又远远高于一般的微短剧。
另一方面,微短剧需要学习长剧的质感。舒云说,“微短剧虽然以高效的情绪触达见长,整体制作质量却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微短剧不能仅仅停留在快餐文化的层面,而应注重情感表达和情怀抒写,向精品文化跨越。”微短剧“微”的只是体量,而非价值,“短”的只是时长,而非质地。比如2025年春节期间爆火的微短剧《夫妻的春节》就做到了这点,在紧凑的叙事之外,还十分注重画面质感和情感深度,探讨了婚姻痛点、婆媳关系、家庭分工等话题,带给观众深刻的社会思考。
此外,长短剧集的深度融合正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创作路径。这种融合绝非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深度的内容生态重构。舒云研究发现,一方面,长剧可通过衍生微短剧番外,实现IP价值的深度开发。比如,热播长剧《九重紫》推出衍生微短剧《昭世录》。这类番外既能聚焦主线故事中的支线人物,挖掘未被充分展现的故事细节,又能以创新视角重构经典场景,为主线故事提供新的观赏维度。另一方面,微短剧“船小好调头”,成为长剧创作的创新实验室。创作者可以在微短剧中大胆尝试新颖的题材、风格和叙事手法,待市场验证成功后再移植到长剧创作中,这样能有效降低创作风险。“这种‘长剧养微短剧、微短剧哺长剧’的良性循环,不仅能使IP价值最大化,更能促进内容产业的持续创新,正在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协同共生的新型内容生态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视产业的变革浪潮中,迷你剧还以“小而美”的姿态在长剧和微短剧之间开辟出了第三条道路。《我的阿勒泰》等以精练篇幅,既保留了微短剧的叙事效率和传播优势,又兼具长剧的艺术深度和文化积淀,展现出独特的市场价值。其成功实践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影视创作突破了“非长即短”的二元对立,转向“长短相济”的生态融合。
影视产业的变革浪潮,正呼唤一场深刻的创作觉醒。舒云表示,影视从业者要有“取长剧思想深度之长,补微短剧文化积淀之短;学微短剧叙事效率之长,济长剧内容注水之短”的智慧,构建多样共生、优势互补的影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