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舟
据《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报道,近一段时间以来,为了让干部“轻装上阵”,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不断完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推动发展、服务群众。比如,浙江在省级层面保留1个综合考核和8个专项工作考核,市级及以下保留1个综合考核,不仅减轻了基层负担,更提高了工作质效。河南项城为解决一味挂牌子、“上墙”不“上心”等问题,对全市范围内所有村(社区)挂牌情况进行摸底,摘掉五花八门的多余牌子,既给基层减负,也让群众办事更便捷。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深化党的作风建设、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抓手,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只有搞清楚基层负担从何而来、负在哪里、如何施治,才能让减负更有效,不至于陷入“越减越重”的怪圈,让干部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上。
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工作琐碎而具体,这也就导致了考核指标往往细之又细。但是,过细的考核指标,反而让基层干部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用20%的时间干工作,用80%的时间证明做了多少工作。”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将考核变成了“责任下沉”的手段,“千把锤砸向一颗钉”,让基层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工作,严重伤害了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花样百出的考核指标、层层加码的指标体系和随处可见的排名,基层疲于应付,却又无可奈何。于是,一部分人选择用“形式主义对抗形式主义”,如何把报表、数据、考核指标弄得漂漂亮亮成了主要工作,为民办事解忧反倒成了次要任务。
基层负担不减,后果是严重的。不断加重的负担会持续消耗和浪费有限的基层资源。很多应付考核的工作,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无法让勤勉踏实的基层干部有获得感,反而会打击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甚至可能让基层干部被迫选择“躺平”。此外,面对不科学考核的压力,基层为了避免被批评或者问责,会选择用高强度的动员去搞“突击”,提前透支了人力物力,使得工作无法长期持续推进。
基于此,要想让基层减负真正减到实处,减出实效,就必须明确基层减负的手段和目的。减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释放基层的活力,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与群众沟通,解决问题,拉近党群干群关系。一方面,各条线的工作不能一味压给基层,而应由具体的业务部门负责处理,当“二传手”或者“只管考核问责”,只会适得其反。只有当业务部门成为基层工作的有力支撑之后,基层才能真正放开手脚。另一方面,工作要分主次,要分轻重,不能罔顾实际情况,事事都搞排名。如果每个工作都被当作是中心工作,基层就会无所适从,要么只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得过且过,要么则会让基层干部眼光“向上”,光顾着回应上级考核,如何将群众服务好自然就会被忽视。
基层减负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很多的实践和探索。但是,只要在正确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就能够改变基层干部的处境和心态,最大程度调动起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一旦形成正向循环,上下齐心、各负其责,整个体系的运转会变得越来越高效,才能把事办好办实,让政策落地,让群众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