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维明/文
宋代蹴鞠盛行,风靡大街小巷。无论宫廷、文人雅士之间还是市井,蹴鞠都是招人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甚至北宋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齐云社”。
蹴鞠人物 宋徽宗与高俅
说起宋代的蹴鞠,不可绕过的一个人是宋徽宗赵佶。赵佶还在当端王的时候,就是个蹴鞠高手,端王府里组建了一支蹴鞠队,专门陪他踢球。《水浒全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里有一段文字描写:“见端王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袍,腰系文武双穗绦,把绣龙袍前襟拽缚扎起,揣在绦儿边。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三五个小黄门相伴着蹴气毬。”
宋徽宗登基后,宫女们被组织起来在宫内蹴鞠,他的《宫词》(其四十五)描写道:“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角输赢。”
《水浒全传》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高俅的蹴鞠上位史。高俅在《水浒全传》第二回出场(先于梁山好汉出场):“且说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毬。……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也胡乱学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
按照《水浒全传》的描述,高俅以帮闲为生,操一脚蹴鞠技术。他因惹祸被发配,在淮西寄人篱下,三年后因宋哲宗大赦天下,得以回到东京,先后在董将士、小苏学士(苏轼)、小王都太尉(王诜)府里当差。某日,高俅按照王诜的吩咐送镇纸玉狮子和玉龙笔架到端王府上,正巧碰上端王赵佶和亲随在蹴鞠,高俅使个“鸳鸯拐”,把滚来的蹴鞠踢还端王。端王大喜,邀请高俅踢球。高俅的运气就此来临,得到了端王的赏识。宋哲宗因无子,其弟端王赵佶(宋徽宗)即位后,高俅不久晋升为殿帅府太尉,成为掌握兵权的高官。
在高俅之前,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的蹴鞠水平更高,文学家司马光赞颂他蹴鞠时的神态:“鹰鹘胜双眼,龙蛇绕四肢,蹑来行数步,跷后立多时。”北宋史学家刘邠的《中山诗话》记载了一段丁谓的轶事。知名词人柳永之兄、秀才柳三复为入仕绞尽脑汁,得知当朝宰相丁谓非常喜欢蹴鞠,就整天待在丁府墙外,竖起耳朵倾听着墙内的筑球声,守株待兔。某日,机会终于来临,一个“鞠”飞出墙外,柳三复抱上“鞠”,恭敬地进府献“鞠”,丁谓一看,这小伙子挺秀气的,让他表演一下“白打”。柳三复把“鞠”抛在空中,然后用肩、背、头颠“鞠”玩了好一阵。丁谓看这小伙子技术不错,将其收在门下,不久就给了他一个官职。
蹴鞠社团 齐云社
《水浒全传》通过端王赵佶之口提到了“齐云社”。端王道:“好!你便下场来踢一会耍。”高俅拜道:“小的是何等样人,敢与恩王下脚!”端王道:“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伤。”
这“齐云社”其实就是宋代的“足协”,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
“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齐国国都临淄(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置县,今山东淄博临淄区)。
据学者考证,齐云社成立于北宋京城汴梁(今开封),南宋时社址在首都临安(今杭州)御街(今中山中路)。
“齐云”,一是形容足球踢得触及“云端”、高入“云霄”;二是意含足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宋时讲究谁踢得高,踢到云霄,“齐云”是每个“蹴鞠”人的梦想。
“齐云社”是正式名称,它还有一个俗称“圆社”。球是圆的,蹴鞠艺人处理人际关系也要圆润,“因圆情而识之”。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考证“则圆社为齐云社无疑”。
明朝中后期的著作《蹴鞠谱》,汇集了宋末、明初的几部文献《事林广记》《蹴鞠图谱》《戏毡场科范》的史料编辑而成,系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专业书籍之一,记载了“齐云社”许多宣传词:“天下称圆社,人间最美称”“不入圆社会,到老不风流”“万种风流事,圆社总为先”“天下风流事,齐云第一奇”“世间子弟千般艺,只此风流最夺魁”“四海齐云社,当场蹴气毬,作家偏著所,圆社最风流。”
齐云社还制定了蹴鞠管理制度、比赛规则,宣传推广蹴鞠,维护蹴鞠艺人的利益,倡导互助精神。《齐云社规》内容详细,有“十紧要”: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有“十禁戒”:戒多言,戒赌博,戒争斗,戒是非,戒傲慢,戒诡诈,戒猖狂,戒词讼,戒轻薄,戒酒色;还有“十不赛”“十不许”。《蹴鞠谱·校尉职事》列出了部分职事的名称:都部署、教正、社司、知宾、正挟、副挟、解蹬、骁球、挟色、主会、守网、节级、骁色、会干、都催、左军、右军、出尖、斜飞。齐云社还有属于自己的社歌,如《紫苏丸》《缕缕金》《好儿女》《大夫娘》等。
齐云社的蹴鞠水平高超,拥有众多球迷粉丝。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定级大赛,称之为“山岳正赛”。赛前会发出通知:“请知诸郡子弟,尽是湖海高明,今年神首赛齐云,别是一般风韵。来时向前参圣,然后疏上挥名,香金留下仿花人,必定气球取胜。”比赛收取报名费,称之为“香金”。比赛分出输赢之后,“赢者得名旗下山,输者无旗下山”。“名旗”即取得校尉等级的证书。
宋代蹴鞠分为直接“筑球”、间接“筑球”“白打”三种打法。直接“筑球”,球场四周有矮墙,每边设有鞠室,场上分两队比赛;间接“筑球”,中间隔着球门,球门柱高三丈二尺,球门称“风流眼”,直径二尺八寸,两队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度过风流眼数多者胜;“白打”,不用球门,表演球技,类似于今天的花式足球,有一人场户至十人场户,采取失分制,即未按比赛规则踢、踢出的球不到位,均要失分,达到规定的失分便输一局。无论哪种打法,蹴鞠者的双手都不能碰球,须用足、腿、膝、肩等部位接球、定球或击球。故《蹴鞠谱》说“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
《蹴鞠谱》强调了蹴鞠的诸多益处:强身健体,释放压力,“蹴鞠成功难尽言,消食健体得安眠,本是遵演神仙法,此秒千金不易传”“运动肢节,善使血脉调和,有轻身健体之功,胜华佗五禽之戏”“健体安身可美,喜笑化食堪夸,更有一事为佳,肥风瘦痨都罢”;尊师重道,规范礼仪,“鞋袜须要整齐,更要衣冠济楚,容仪温雅”;培养品德,陶冶性情,“能令公子精神爽,善诱王孙礼仪加”“能令刚气潜消,顿使芳心软美”。
上下一千年,弹指一挥间。2024年6月30日,中国首个学生蹴鞠社团在广东省汕头市月季小学成立,名为“月季齐云社”。总教练谢华表示,“月季齐云社”之名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致敬,“希望孩子们可以把球踢得高入云霄,与云同齐,掌握高超球技,把中国蹴鞠文化传承下去。”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