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6月30日

蹴鞠牵动诗人神经

《蹴鞠图谱》是明代汪云程编纂的蹴鞠技术专著,系统收录了唐宋至元明时期蹴鞠运动的规则方法、球场形制、球门规格等技术细节,详细记载了十种踢法技法及四十余种球类品牌名录。

石维明/文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春天,唐代诗人兼山水画家王维体验着长安的宁静闲适,目睹朝气蓬勃少男少女搭伴郊游,写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寒食城东即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诗人细腻地展示了长安人蹴鞠的技艺,洋溢着清新、灵动、热烈的气氛。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唐代大历四年(769年)春,自夔州出峡后,漂泊到潭州(今湖南长沙)时遇清明节,有感于节日气氛、异域风物、个人际遇,写下《清明二首》(其二):“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诗人倾诉说,万里他乡的人们都在蹴鞠、荡秋千,那风俗和习惯与故园相同,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他却带着子女一天比一天流落得更为遥远……诗中浸透了漂泊无定、苦闷彷徨、报国无门的悲凉心境。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诗人韦应物,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狂放不羁,安史之乱后,进士及第,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他的《寒食后北楼作》收入《全唐诗·卷192》:“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简洁,恬淡,描绘了军营中蹴鞠为乐的场景,飘舞的花瓣、雄健的击鼓声,浸透出时代的生活气息,也透露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比韦应物小30余岁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和韦应物一样也作过苏州刺史。白居易诗《洛桥寒食日作十韵》称:“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他的诗回顾了自己在洛阳城上苑度过的三年时光,蹴鞠的美好记忆却深深留在心中。

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是忠实的蹴鞠粉丝,他写下了众多蹴鞠诗。《感旧四首末章盖思有以自广》(其一):“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未论日远长安近,且喜南山天际横。”这首七绝系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年)担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期间,‌巡视边防途中所作,折射出陆游的军旅生活与家国情怀。梁州即今陕西汉中,为宋、金对峙前线,绍兴和议(1141年)后,成为南宋西北边防重镇‌,南山指终南山,横亘于汉中与关中之间,既是地理屏障,又象征“王师北定中原日”的理想,寄托“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北伐壮志。荡秋千、蹴鞠则是南宋民俗意象和军民生活场景,为研究南宋边防与士人心态提供了鲜活文本。

‌陆游的七绝《春晚感事》:“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犊车轣辘归城晚,争碾平芜入乱花。”也创作于他入蜀任职期间。“犊车轣辘归城晚”再现了军事重镇的车马喧嚣,‌“秋千蹴鞠尚豪华”揭示了宋人两大特色活动。诗中“豪华”与“归城晚”张力十足,凸显南宋士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郁闷和焦虑。

下面这首七律《三月二十一日作》系陆游于淳熙五年(1178年)四月东归临安(今杭州)途中撰写:“蹴踘墙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及时小雨放桐叶,无赖余寒开楝花。明月吹笙思蜀苑,软尘骑马梦京华。欢情减尽朱颜改,节物催人只自嗟。”‌“蜀苑”‌指成都合江园,陆游任蜀州通判时多次游览此园。此时的陆游东归后面临边缘化,将任福建提举常平茶盐公事,远离抗金前线,与其“上马击狂胡”志向背道而驰。这首诗交织着江南现实与蜀中记忆,展示了诗人从热血青年到暮年志士的心路历程‌。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5-06-30 1 1 成都日报 c150869.html 1 蹴鞠牵动诗人神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