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7月01日

拼搏奋进加快高质量发展 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

新增长。今年1到5月,成都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497个,同比增长182%。

新提升。今年1到4月,成都实际利用外资6.56亿美元,规模占全省73%,稳居中西部城市第1。

新突破。今年上半年,成都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员287万人次,出入境人员、航班量居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航空口岸第1位。

从生产线繁忙的园区工厂,到热火朝天的项目工地;从熙熙攘攘的消费街区,到联动世界的枢纽口岸……当下的蓉城大地,处处上演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成都发展寄予厚望、提出更高要求,体现了对成都工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意见》按照“三中心一基地”功能定位和建设美丽宜居幸福城市布局,提出15条针对性强的措施。6月27日,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意见》逐一进行解读。

谋划远、目标准、路径实,《意见》既是路线图、任务书,也是施工图、动员令,为更好加快成都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着力重点。

作为我国超大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成都肩负着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重要责任,必须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全面系统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努力在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

立说立行跑起来,全力以赴拼起来,脚踏实地干起来。这座拼搏奋进的城市,正铆足干劲闯劲,奋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识变

站位全局看成都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任务繁重,意义重大。

今日之成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多重机遇叠加,势能加速释放,能级持续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高度重视,多次亲临视察指导,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使命,寄予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殷切期望。

去年9月,国务院批复《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成都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三中心一基地”的核心功能定位,赋予了成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合的时代使命,在新格局新形势下对成都提出更高要求。

省委、省政府对成都改革发展寄予厚望。今年2月,省委书记王晓晖主持召开省委专题会议,以新春“第一会”形式研究支持成都高质量发展。省长施小琳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有关工作,对文件起草工作提出重要指导意见。

《意见》集全省之智,谋划提出了一系列破解成都高质量发展瓶颈制约的有力举措;举全省之力,赋予了成都一系列赋能政策、改革试点、重大项目和资源要素保障。

这是对成都工作的鞭策激励和更高要求,当此之时,坚定不移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切实将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转化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实效,必须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共为。

主动领任务、迅速抓推进、创新抓落实——

要更有力,全力以赴拼经济、抓发展,全方位扩大内需,提升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和辐射周边带动全域能力,激活全省发展新动能……以发展实绩把大梁挑得更稳。

要更有为,厚植创新动能、提升开放能级,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全力用好改革开放这把“金钥匙”, 瞄准新质生产力这一发力点……以主动作为把重任扛在肩上。

要更有感,把人民城市理念落实到发展全过程,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幸福城市,让生活更宜居、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乘势

抢抓机遇谋发展

发展的道路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面对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不断站上新台阶,最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勇开新局。

着眼“强”,做大经济体量“挑大梁”——

盘活存量,去年以来,成都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推动产业增长支撑有力、市场信心不断增强。做大增量,成都组建招商中心,先后走进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开展投资促进系列活动。抓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切实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今年前5月,成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7.0%,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72.4%。

发力“新”,打造科创引擎“担重任”——

以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拆掉“围墙”,让实验室成果“活”起来;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中试熟化-产业落地”生态链条滋养“土壤”,让创新雨林拔节生长……在这座城市,每小时诞生8项专利授权,每天诞生4家高新技术企业,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从2017年的第51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23位。

锚定“广”,优化开放格局“践使命”——

建强开放平台,通过深化“两场一体”“客货并举”协同运营、增强“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成都集结中心功能等,加快建设聚势赋能的对外开放载体;强化经贸合作,通过推动“蓉品出川”“蓉品出海”,实现更大力度“引进来”、更高水平“走出去”。前5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515.3亿元、同比增长10.4%。

聚焦“实”,巩固产业根基“增动能”——

深入实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以园区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前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目前,成都正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已拥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为西部之最,且其中4个都是通过“研发在成都、制造在周边”“主链在都市圈、配套在成渝”的协作模式。

今年一季度,成都经济持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0%,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6、0.5个百分点。

因势而谋、应势而变、乘势而上,事实证明,成都完全有基础、有能力在高质量发展上接续迈进,走在前列。

实干

走在前列靠拼搏

“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

如何更进一步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当锚定“三中心一基地”的路线图已经绘就,成都的答案,就在“看准了就抓紧干”的不息脚步中。

实干,要有“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接续努力。

去年以来,聚焦“三中心一基地”的核心功能,成都将一项项落实举措接连推进——

打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服务品牌,“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向全球投资者释放更强劲的吸引力,部署深入实施“强县活区”行动,进一步推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

跑起来、干起来,成都正将蓝图一笔一画、一点一滴地变为现实。

实干,要有“与短板弱项较劲死磕”的坚韧不拔。

消费需求不足,怎么办?聚力“实现全市二手车零售额同比增长30%”“举办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120场以上”等目标,持续擦亮“三城三都”金字招牌,26条重点任务被写入今年全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截至今年5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0亿元、同比增长6.5%。

激发企业活力,怎么做?常态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用好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推动营商环境向“更小温差”持续优化。今年一季度,成都新增规上企业790家、同比增长36.7%。

交通血脉不畅,怎么破?开门治堵,让人人都成为治理者。从市民中收集建议、形成决策,新的治理生态正在被塑造。“开门治堵”5个月来,成都先后公布两批共214项治堵治危任务,截至3月,共完成113项堵点治理任务。

在难点痛点上不回避、不含糊、不退缩,拿出“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劲,才能做到极致、干到最好。

实干,还要有“立足一域谋全局”的齐心合力。

看成渝携手, 今年一季度,320个川渝共建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119.8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25.4%,实现“开门红”;看都市圈协同,在成都带动下,今年一季度,成都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7393.1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

“四川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成都是主支撑;四川促进‘五区共兴’,成都是主引擎;四川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成都是主阵地。”6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李文星点出了成都加快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的重要意义。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功成有我的使命感,才能让更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变为可感可及的美好现实。

让我们不负殷切期望和使命担当,全面对标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确保把每件事情、每项工作都做成做好做出成效,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实绩,为一域增光,为全局添彩。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马玉宝 张帆 刘金陈

--> 2025-07-01 马玉宝 张帆 刘金陈 1 1 成都日报 c150887.html 1 拼搏奋进加快高质量发展 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