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7月02日

打造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曾鹦

县域兴,则国家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明了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主攻方向和方法路径,为推进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省委明确提出按照“抓强、壮干、提弱”思路,加快形成强县引领、竞相争先、协同共进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6月24日,成都市召开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成都市推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系统部署发展路径。会议提出的“三聚焦三突出”——聚焦产业强、人才兴、机制活,突出做强县城和中心场镇、完善配套和优化环境、促进就业和富民惠民——为成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指引。推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做强产业园区承载、壮大产业发展能级、强化人才资源赋能、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全力塑造“各具特色、动力澎湃、活力充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新格局。

做强园区承载,筑牢发展底盘

“抓经济必抓产业,抓产业必抓园区”是鲜明导向。首要任务是精准定位、错位发展,立足简阳、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金堂、大邑、蒲江8个县市资源禀赋及功能定位,打好“特色牌”。比如,崇州智能制造聚焦精密制造与电子信息,金堂淮州新城锁定节能环保与光伏产业,彭州深耕航空动力,邛崃打造天府现代种业园,大邑突出冰雪文博,蒲江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切实推动“一县一首位产业”“一园一镇园之宝”落地生根,构建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格局。

其次,双管齐下提升承载能力。硬件支撑上,大力实施“立园满园”行动,高标准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建设现代化标准厂房、专业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前瞻布局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供应链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人才公寓、商业配套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宜业宜居宜创”的产业社区,确保项目“落得下、留得住”;软件升级上,全力塑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迭代升级企业服务中心功能,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最后,深化“镇园合一”改革是关键一招。将“活镇域”作为重点任务,推动产业园区与中心场镇在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上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扩权强镇,加快培育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农业大镇、文旅名镇,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形成以镇域“小精彩”有力支撑县域“大发展”的生动局面。

壮大产业能级,锻造硬核实力

产业是园区的灵魂,壮大能级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关键在于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生态协同化。实现这一目标需坚持“双轮驱动”。

一方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枝”。依托园区平台,通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服务化延伸、高端化迈进,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例如,传统家具产业可引入工业互联网向智能家居跃升,食品加工区可强化品牌建设并融入文旅体验提升价值链。同时,要精准落实“推动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等要求,提升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

另一方面,前瞻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创新溢出,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赛道上精准发力,让更多“细分赛道”跑出“单项冠军”。简州新城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天府国际生物城发力创新药、金堂布局光伏环保等实践,正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布局。壮大能级更离不开“链主”引领与生态构建。要落实“培优育强经营主体”等要求,着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强大整合带动力的“链主”企业,发挥其“头雁效应”。

同时,积极构建“链主企业+配套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共生体系,利用好大会提出的“鼓励市级基金参与县市新城园区招商”“完善产业供需对接和产品市场推介机制”等措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的繁荣产业生态。强化创新要素供给是持续升级的保障,需积极落实“举办科技成果对接转化专场活动”等要求,搭建高效产学研平台,促进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与园区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落地,为产业能级跃升注入不竭动力。

强化人才赋能,点燃核心引擎

落实“聚焦人才兴,释放第一资源效能”是点燃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引擎的核心。首要任务是构建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强化赋能,重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园区需主动作为,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聚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畅通技术转移转化通道,将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梯度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良好的创新成长梯队。通过精准政策引导和服务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主导或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掌握核心知识产权,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全链条激活人才动能是根本保障。全面落实大会提出的“拓展视野精准引才,搭建平台科学育才,不拘一格合理用才,用心用情以诚留才”的要求以及配套举措。在引才上,围绕首位产业和新兴赛道,依托专项政策靶向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在育才上,依托产业项目和研发平台,联合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本地人才能力素质。在用才上,敢于打破常规,将优秀年轻干部放到园区改革发展一线锻炼,赋予创新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资源调度权。在留才上,用心用情解决后顾之忧,通过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高品质配套服务,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

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发展活力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的核心,优化环境需在“硬配套”与“软服务”“要素保障”与“机制创新”上协同发力,切实落实“聚焦机制活,激发改革创新动力”和“突出完善配套优化环境”的要求。

一要提升“硬联通”承载力。充分利用“每年实施一批县市新城跨区域道路”“推动市域铁路公交化开行”等举措,加快补齐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显著提升园区外畅内联水平,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对区域要素的集聚辐射能力。

二要优化“软服务”提升吸引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牛鼻子”,园区要持续迭代升级“一站式”企业服务中心,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精准高效服务。将大会提出的塑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要求落到实处,建立快速响应的企业诉求解决机制和主动靠前、无事不扰的服务模式,让企业安心经营、专注发展。

三要强化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保障。倾斜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安排,统筹保障城镇开发边界增量空间以满足重大项目落地需求,统筹支持重点项目能耗替代量,单列园区用地供应计划、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园区层面需创新土地供给模式,搭建政银企对接桥梁,探索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新模式,确保优质项目的要素需求得到精准、高效满足。

四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深层活力。必须聚焦大会指出的“痛点难点”,着力深化机制创新:一是破除城乡要素流动壁垒,促进资源高效集聚;二是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和厂房;三是完善跨区域合作财税分成办法,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四是建立高质量发展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干事活力。

做强园区承载、壮大产业能级、强化人才赋能、优化园区发展环境等核心举措与“三聚焦三突出”的战略指引相辅相成。当简阳的汽车零部件、都江堰的文旅融合、彭州的航空动力、邛崃的现代种业、崇州的智能制造、金堂的光伏环保、大邑的冰雪文博、蒲江的特色产业在各自精心培育的特色赛道上加速奔跑,当一座座产业兴旺、功能完善、镇园合一的活力新城在成都广袤县域大地上蓬勃生长,“县域强则全域强”的画卷必将实现,为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筑牢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发展贡献成都实践与力量。

(作者: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 2025-07-02 1 1 成都日报 c150949.html 1 打造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