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7月07日

加速区域协调发展,成都何以为“径”?

□本报评论员

夕发朝至,穿越千里。上周三起,随着成都至北京、上海动卧列车的开行,加上今年年初开通的蓉深动卧,至此,成都至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均有“夕发朝至”夜间动卧列车直达。

在全国铁路实行新运行图背景下,这是丰富高铁客运方式,满足旅客多样化出行需求的一次升级。对成都来说,这也是以一域联动全局,更好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其中“一开放”,即是要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一个向度,对内开放是另一个向度。当包括动卧列车在内的交通方式,已经成为不同区域织密往来频次、增进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时,成都主动整合利用开放通道、放大资源效用的背后,是要以深化对内开放为“径”,打开区域协调发展的“立体格局”。

不只是本月刚刚开行的京蓉、沪蓉动卧,成都至深圳动卧列车,自今年1月至今已运行半年。这半年是大湾区游客“一觉三千里”、清晨赏雪山的便捷体验,这半年也是两地折叠时空,产业协同不断加强的高效体验。据统计,列车开行后的短短数月内,成渝地区与大湾区的企业合作意向数量增长约30%,资金往来规模提升约20%,技术交流活动频次增加约25%……

动卧开行带来的发展增速,再次说明,协调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合作交流、“迎来送往”,而是主动因地制宜、用好枢纽资源优势,找准不同区域的产业优势互补,从而建立深层次的发展联系。

看企业选择,交通距离的拉近持续增强着城市“磁吸力”。聚焦智能制造等领域产业基础,在“携手长三角共享新机遇”2025“成都⇌合肥”新质生产力企业恳谈会上,科大讯飞为成都创新氛围投下信任票,已先后在蓉落户了讯飞“成都智谷”等项目,目前正积极推进讯飞星火大模型等项目。

看区域携手,物理距离的缩短,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效聚合成为可能。从成都科创生态岛携手长三角共建科创新生态,成立“成都—长三角科创生态圈联盟”,到沪蓉文创产业联盟落地,汇聚优质文创资源,搭建开放、共享、创新的平台。近年来,成都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共担使命、共享机遇。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就要以科技创新推动要素融通,让创新成果深度共享、协同攻关、高效转化。

与交通同步提质的,还有成都不断提升的辐射带动力。一方面,以线成面,不断拓宽城市“外延”。起于成都福田、止于资阳北站,作为四川省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轨道交通资阳线串起资阳中心城区、天府国际机场片区等地,便捷出行的同时,这也是促进两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写实切片。

另一方面,以面扩体,更好发挥极核的溢出效应。在2025“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上发布了首个成都都市圈投资指南,不仅如此,成都已向圈内市州推送新材料生态环保、航空航天等多个产业领域的项目信息34条……说到底,区域协调发展指向的还是区域能级的整体跃升。

起手布局、落子成势,下好高质量发展的一盘棋,就是要站位全局谋一域。始终坚持跳出成都看成都、站位全局看成都,让我们以更高层次的开放合作姿态,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视野所及、心之所思、行之所至、成之所达,锚定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将打开新空间、迈向新格局。

--> 2025-07-07 本报评论员 1 1 成都日报 c151124.html 1 加速区域协调发展,成都何以为“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