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点,76岁的非遗传承人胡光俊带着他的“90后”小徒弟,在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厂房内,传授新一代织机的织造技巧;
不远处,第五次参加意大利加达鞋展的鞋企老板李维坤,早早召集两名资深设计师线上开会,就海外客户提出的“蜀锦”女鞋的设计细节展开“头脑风暴”;
与此同时,蜀锦文创园项目建设现场正在施工,3个月后,集蜀锦保护、传承、生产、展示、体验、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园区将开门迎客……
在成都双流,以蜀锦为魂,一场非遗代表性项目体系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行动全面铺开。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地坚持三产联动、全链发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蜀锦非遗技艺创新融入产品设计与消费体验,以务实作风做好文商旅深度融合大文章,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增进民生福祉,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代代传承
强规模、优品质、树品牌 非遗老作坊迎新生
练丝、染色、设计纹样、配色、挑花结本、装吊……随着蜀锦织造技艺各个工种中的各道程序准备就绪,组装上机织造后,素有“天下母锦”之称的蜀锦诞生了。
“一匹蜀锦的诞生,要历经60余道工序,每一步都至关重要。”7月7日,在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见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光俊时,他正在新搬入的工坊里指导生产。在与蜀锦打交道的50多年里,他几乎每天都到生产车间掌握织造情况。
两年前,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举办,胡光俊团队设计制作的奖牌绶带获国际大体联赞誉。自此,这项融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工艺和材质的“双流造”名声大噪。
将蜀锦织造技艺融入大运会产品,是胡光俊这代人对传统古老技艺的坚守与传承。作为成都一绝,2006年,蜀锦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胡光俊牵头在双流成立了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在他看来,蜀锦兼具工艺美术、旅游文创、丝绸产业等多重属性,是文商旅结合的绝佳载体。作为一门古老的非遗技艺,如何走进年轻人?
为了让蜀锦在下一代传承下去,随着Z时代“国潮热”兴起,以搬新厂房为契机,研究所陆续吸纳15名“80后”“90后”“00后”学员。胡光俊大胆起用新人,听取建议拓展产品门类,开发了蜀锦丝巾、披肩、围巾、手提包等文创产品及各类工艺品、礼品、收藏品。眼下,研究所生产的蜀锦产品有200多个纹样、100多个品种,尤其是文创产品大受欢迎,销往上海、深圳、武汉等全国10多个城市,整个工坊正以“产能倍增、人才会聚、订单如潮”的蓬勃发展态势,在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的赛道上风驰电掣。
跨界出圈
国潮设计受青睐 蓉品出海卖全球
事实上,在双流,蜀锦的生产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迄今为止全国出土丝织物中唯一记载出产地的文物——新疆尼雅精绝国王陵中和吐鲁番阿斯塔拉226号墓发掘的古蜀锦“五星锦”“连珠龙纹锦”残片,证明早在1300多年前,产自双流的蜀锦已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李菲认为,双流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大量的蜀锦自此出发,沿“丝路”古道向南延伸至今日东南亚、南亚一带,最终与其他丝路商道连接,有的甚至通达中亚、西亚乃至欧洲。
如何搭乘“一带一路”东风,依托南方丝绸之路商贸大通道,让千年蜀锦再次焕发光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让蜀锦走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双流给出的答案。为此,蜀锦+女鞋、蜀锦+女装、蜀锦+高定奢侈品……以“蜀锦+”为主线,当地企业家、时尚设计圈、商圈、高校院所、主管部门间合纵连横,共同掀起了一场蓉品出川、出海的新风潮。在其共同推动下,蜀锦正在传承和创新的交互作用下展现出澎湃的发展动能。
就在不久前,意大利加达国际鞋业展览会上,“双流造”蜀锦+女鞋的创新设计,在顶级国际舞台收获了广泛关注。来自成都的10余家鞋企一举拿下超百万双海外订单,意向金额超2亿元。其中,“双流造”蜀锦女鞋创造性地将蜀锦技艺织入鞋面肌理,化作鞋履的点睛之笔,衍生出崭新的国际时尚潮流。
“蜀锦元素的亮相,是叩开全球中高端市场的‘文化密钥’。”双流区商务局消费场景总监陈雨微介绍,蜀锦+女鞋由四川工美蜀锦织造厂与四川大学鞋业行业专家创立的鞋业数字化BOB智鞋平台联合设计,此次高规格亮相是双流女鞋主动融入国际市场、推动品牌升级的重要一步,有力推动了成都女鞋产业向全球时尚价值链的高端迈进。蜀锦赋能,满足了国际市场对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获取海外订单。
“此次参展是一次品牌升级之旅,更是一场以蜀锦文化对话世界的首秀。手工定制、非遗元素帮助我们开拓了新市场。”参展商之一、莉姿鞋业总经理李维坤谈道,此次带到意大利参展的蜀绣女鞋,成为展台人气爆棚、吸引各国买手前来的“流量密码”。在海外买手看来,蜀锦的质感和色彩独一无二,既保留了文化精髓和东方神秘感,又具视觉冲击力,是可穿戴的艺术品。据他透露,艾美鞋业在展会签下超10万双全球意向订单,这批订单计划于今冬启动生产,届时预计产值将突破2000万元。
蜀锦织造技艺创新融入产品设计与消费体验,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创造的双向赋能。通过国潮设计,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中国文化软实力得以彰显。
产业共振
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文化流量变消费“留量”
“双流的蜀锦生产历史悠久,拥有文化底蕴、生产基础等多重利好。”在李菲看来,在省委、市委大力发展蜀锦产业的背景下,双流可进一步将蜀锦打造为一张具有鲜明四川特色的文旅新名片。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提出,要全力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何为“锦绣天府·安逸四川”?“锦绣”和“安逸”是点睛之笔。其中,“锦绣”即代指四川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蜀绣。成都市委市政府对蜀锦、蜀绣的保护及发展予以高度关注,将其视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关键构成部分之一。
如何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契机下破题,抢抓蜀锦产业发展机遇,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在双流,集非遗传承、产业生产、研究体验、美食文创为一体的蜀锦文创园正在加紧建设,以点带面带动片区发展提质升级。
走进地处双流区黄水镇板桥美食街区的蜀锦文创园,部分生产厂房已投用。随着胡光俊等非遗大师的入驻,园区的蜀锦产品订单纷至沓来,部分订单已排至明年。据了解,仅古蜀蜀锦研究所新厂房就有新型数字织机10台、老式织机4台,下月全面投产后产能可达8000米/月,较此前提升8倍。
不远处,四川工美蜀锦织造厂于去年11月落地双流,与园区遥相呼应形成产业聚集效应。该厂探索了一条“线上+”电商路径,搭建5个蜀锦成衣直播间,以全新视角全方位为蜀锦文化赋能,预估年营业额有望突破2000万元。不仅如此,该厂目前正在筹建海外直播团队,预计9月开始运营,助力非遗蜀锦走出国门。
据蜀锦文创园运营方介绍,园区以蜀锦非遗保护传承为核心,除生产厂房外,还规划了蜀锦文化中心、非遗大师设计室、文创市集、研学教室、路演广场、轻餐咖啡等空间,预计最快10月建成投用。
园区以蜀锦文化中心为基础,联动工作室、商户打造新消费场景,并有效串联板桥美食街区多个节点,从“好看”的蜀锦延伸到“好吃好耍”的街区、园区。以板桥美食街为例,60余家餐饮店既有特色风味老店,也有西餐、火锅等人气潮流新店,待蜀锦文创园开园后,将形成“文化+旅游+食饮消费”联动效应,带动美食一条街人气、商气再提升。
多业态组合下,文化流量蝶变为消费“留量”,从而衍生消费新地标,推动“非遗蜀锦+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卢佳丽/文 双流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