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成都市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聚焦简阳、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金堂、大邑、蒲江8个县市新城精准发力,进一步激发县市新城发展活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8个县市新城,一头连着成都主城区,一头连着成都都市圈,既是城市发展的“底部”支撑、都市圈壮大的“腰部”力量,更是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8个县市新城如何单兵突击,因地制宜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又如何抱团出击,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本期《锦观智库》采访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枢纽经济专业首席研究员彭星。
精彩观点
1 县域经济“千县千面”“千县千产”,产业突围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发展产业不必“大而全”,而要“优而特”,最重要的是打好产业“特色牌”,提升区域品牌“辨识度”
2 成都8县(市)的“县域”发展小格局还需要进一步突破,要立足县市新城内联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和城市新区、外接周边市州的区位优势,借力提升产业发展质效,拓展产业发展腹地空间
3 哪里的营商环境更好,企业和项目往往就会去哪里。成都县市新城要强化“用户思维、问题导向”,聚焦政策兑现、融资便利、市场拓展、要素保障等企业所急所盼,以亲商安商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单兵突击:让更多“细分赛道”跑出“单项冠军”
锦观智库:金堂发力新能源、彭州打造低空经济、大邑深耕康养旅游……当前,成都8个县市新城整体产业发展情况如何?如何锚定产业兴县不动摇,因地制宜壮大特色主导产业,让更多“细分赛道”跑出“单项冠军”?
彭星:产业强则县域强,推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产业必须打头阵。总体而言,当前成都8个县市新城产业发展呈现“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的特征,2024年,8县(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9∶38.4∶52.7,一产占全市比重为66.8%,工业占比为29.7%。县域经济“千县千面”“千县千产”,产业突围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发展产业不必“大而全”,而要“优而特”,最重要的是打好产业“特色牌”,提升区域品牌“辨识度”,走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
坚持“一县一特”,因地制宜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成都县市新城资源富集,且各有特色,8县(市)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环境条件、产业基础等,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努力挖掘特色、创造特色、做强特色,着力打造1—3个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枝”,改造提升县城化工、建材、食品、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新一轮大规模设备的更新,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使县域传统制造业向好、向绿、向新转变,提升产业含“新”量、含金量;另一方面,要前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创新溢出,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赛道上精准发力,让更多“细分赛道”跑出“单项冠军”。比如,发展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蒲江、金堂等地以绿道、林盘、川西民居为载体,推出“骑行+采摘”“民宿+非遗体验”等组合产品,打造“全域慢游网络”,积极发展体验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一县一品”,着力塑造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成都虽然有部分县市已经形成特色产业,但多数规模不大、品牌影响力不强。如都江堰猕猴桃、蒲江柑橘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缺乏名优特新精品。事实上,许多百强县、千亿县都是依托提升品牌“辨识度”获得快速发展的,通过引入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制度等,培育了一批叫得响的区域品牌。因此,成都8县(市)要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品牌,围绕品牌定位、品牌推广、品牌认证等环节,支持县域及其企业申请专利、商标、地理标志、5A级景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步将质量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形成具有全国全球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品牌,比如推动邛崃联动大邑、蒲江、崇州按照“产区—产业—产品”的培育逻辑,壮大邛酒品牌。
抱团出击:内联中心城区和城市新区、外接周边市州
锦观智库:每个区县既要立足自身禀赋单兵突击,也要抱团出击,让区域协同成为提升发展能级的关键路径。8个县市新城在产业、文旅、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如何开展广泛联动,推动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彭星:成都8县(市)整体属于“大城市周边县城”,具备融入超大城市、联动周边区域的先天优势。近年来,8县(市)站位成都、面向区域谋发展的意识持续增强,如崇州与青羊推动航空装备产业协同,金堂与武侯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展开合作,蒲江与成华共同推动智能制造协同,县市新城与中心城区、城市新区的经济及产业联系不断强化。
对标全国百强县、千亿县,成都8县(市)的“县域”发展小格局还需要进一步突破,要立足县市新城内联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和城市新区、外接周边市州的区位优势,在现有区(市)县结对联动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机制,对内推动县市新城与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建立基于市场化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借势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对外因地制宜深化跨区域合作,拓展产业发展腹地空间。
一是深化市域结对联动,推动区县共谋县市新城产业发展。借鉴浙江嘉善县“飞地抱团”发展模式,深化县市新城与中心城区、城市新区结对共建,采取“合作共建”“飞地园区”“托管建设”等差异化模式,构建“真结对、真投入、真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以省级园区或市级特色园区为依托高标准打造结对合作区,加快建设青(羊)—崇(州)航空科技产业园、成都高新西岭科技园等结对合作园区,完善项目迁移、数据分享等实施办法,协同招引落地一批产业化项目。
二是强化都市圈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拓展县市新城产业腹地空间。参考江苏昆山市等地积极融入中心城市促进产业错位协同发展经验,推动县市新城与德阳眉山资阳交界地带互补互促组团式融合发展,以川芎、柑橘等县市新城特色产业为抓手,加快建设彭(州)什(邡)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蒲(江)丹(棱)都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项目,“一项目一策”赋能交界地带融合发展,争取将成都都市圈产业协作配套项目整体纳入省级重点项目清单。同时,借鉴江苏太仓市等地融入和服务超大城市发展、承接产业和功能外溢方面的经验,畅通县市新城与成都都市圈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交融,前瞻规划布局跨市域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中心,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提升县市新城吸引力和集聚力。
共性需求:塑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
锦观智库:产业等级不高、配套设施不全、镇域经济不强,是8个县市新城相对突出的共性问题。为实现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县市新城如何提升配套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全力塑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
彭星:一是突出便捷畅达,推动交通网络内联外畅。便捷畅达的内外交通是百强县、千亿县发展的“标配”。针对成都县市新城与中心城区路网联通水平不高,存在“通而不便”和跨市交通“蛙跳”等问题,要持续优化县市新城“向心”交通便捷度,综合考虑产业布局、人口承载、地产开发和线网效益等多方面因素,以轨道交通和高快速路为重点,构建与中心城区快联快通的通勤圈。针对县市新城对外通达性不强、经济活动半径受限的问题,要注重提升与周边市州、毗邻县市间的交通通达水平,强化县市新城至重大对外交通枢纽的高效直联,疏通县市新城至毗邻地区城际“断头路”肠梗阻,探索共建跨市州快速路,全面提升县市新城对德阳、资阳、雅安、阿坝等毗邻市州的交通辐射能力,推动县市新城由“过境节点”向“聚势引流枢纽”转变,变过境“流量”为经济“留量”。
二是坚持提标扩面,推动优质公服资源扩容下沉。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是引人聚产、提升县域经济活跃度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成都县市新城已初步形成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但由于常住人口增长缓慢,优质教育、优质医疗等资源实质性“下沉”缓慢。下一步,要着力推动县市新城公共服务由“基本满足”向“优质均衡”供给提升,持续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推动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合理配置,采用对口联建、区域联盟、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促进中心城区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市新城优化配置、扩容下沉,进一步缩小县市新城与中心城区、城市新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上的落差,不断增强县市新城引人留人能力。
三是聚焦企业诉求,以优质服务厚植营商沃土。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哪里的营商环境更好,企业和项目往往就会去哪里。成都县市新城要强化“用户思维、问题导向”,聚焦政策兑现、融资便利、市场拓展、要素保障等企业所急所盼,推动服务理念、模式、效能迭代升级,以亲商安商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方面,要瞄准政策保障,推动政策保障“无落差”,优化“普适性+专项性”政策体系,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县市新城园区和企业;另一方面,要瞄准问题解决,推动问题解决“零延迟”,持续迭代升级园区“一站式”企业服务中心,通过资源下沉、服务前移、专员驻点、随叫随到等方式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零距离”服务,推动企业服务从“普惠服务”转向“精准滴灌”。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 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