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7月12日

馆藏万象 方寸成章

——暑期小众博物馆纵览

中国伞博物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郁金香博物馆。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成都彭州大蒜博物馆。

都江堰黎山艺术吉他博物馆。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大阪泡面博物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郁金香博物馆。

王霜/文

当蝉鸣撞响暑假的钟声,博物馆不再是教科书上枯燥的名词,而成为解锁世界奇趣的“任意门”。避开人潮汹涌的热门场馆,我们另辟蹊径,从成都平原到江南水乡,从川西古镇到世界各地,挖掘那些藏在街巷深处、承载着烟火气与奇思妙想的冷门博物馆。它们或许没有金碧辉煌的展厅,却用一瓣蒜、一把琴、一柄伞,串联起生活的温度与文明的密码。今天,就让我们以拥有201座博物馆的成都为原点,开启这场跨越时空的博物馆奇遇记。

成都小众博物馆

乡土记忆与艺术狂想的交响

成都,这座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城市,拥有着201座博物馆,其中125座非国有博物馆如星子散落,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别样的光——它们不诉说金戈铁马,却用大蒜的辛辣、吉他的震颤,勾勒出天府之国的烟火肌理。

彭州隆丰街道万皇村,一栋白色建筑矗立在稻田边,这便是彭州大蒜博物馆。作为“中国大蒜之乡”,隆丰年均产出2400吨蒜头。博物馆内,整面《大蒜赋》讲述着大蒜如何引入彭州以及在隆丰不断发展的历史。

展柜里,糖醋蒜、黑蒜等深加工产品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奖牌并置,讲述着从田间到舌尖的产业传奇。糖醋蒜选用饱满蒜头,经秘制醋汁浸泡,色泽金黄透亮,酸甜适中;黑蒜则通过发酵工艺,将蒜瓣转化为软糯香甜的健康食品,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另一侧,100余件村民捐赠的大蒜农耕具静静陈列,锈迹斑斑的铁器上,仿佛能嗅到泥土的芬芳。

博物馆不仅是静态展厅,更是动态的文化枢纽。村民常在此聚集交谈,孩童们围着农具模型听老人讲“一粒蒜种走天下”的故事。手工坊内,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糖醋蒜制作技艺,游客可亲手体验腌制过程。

从蒜田飘香到弦音绕梁,成都的文化脉搏在乡土与现代间自如跳动,成都的小众博物馆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诠释着文化的多元。距离彭州数十公里外的都江堰,一座以吉他为载体的音乐圣殿正等待探访。

在都江堰的黎山艺术吉他博物馆展厅里,500余件珍贵藏品静静诉说着音乐的故事。踏入都江堰黎山艺术吉他博物馆,仿佛瞬间置身于吉他的艺术圣殿。这座博物馆以78个展柜与120个展架构建起立体的收藏空间,从地面到墙面,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来自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国的吉他大师匠心之作,每一把都堪称藏品级精品。

其中,最古老的一件藏品是一把1888年生产的马丁吉他。马丁吉他自1833年诞生以来,始终占据着全球吉他品牌的巅峰地位,而这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古董吉他,至今仍能奏出温润如初的乐声,令人沉醉。

在博物馆的另一隅,一把名为“鱼”的古典吉他静静陈列,它凝聚着吉他大师索姆吉毕生的艺术造诣。这位大师在70多岁高龄时,耗时两年精心打造了这把钢弦吉他。尤为特别的是,琴面板音孔处手工雕刻的“锦鲤”图案,将中国风元素融入西方乐器,这种风格与标识在全球手工吉他中堪称独创。

穿过展厅,奥尔森吉他、凯文瑞安吉他等世界级大师的杰作映入眼帘。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乐器,宛如沉默的艺术家,静静诉说着属于它们的传奇。它们不仅是音乐史上的丰碑,更是人类艺术创造力的永恒见证。

国内小众博物馆

探寻京城与江南的文明密码

当成都的蒜香与琴音仍在舌尖与耳畔萦绕,我们的小众博物馆之旅已跨越山河,在北方水脉与江南烟雨中寻觅新的故事。

在东直门北大街的清水苑社区内,一座灰砖红窗的欧式建筑静静矗立——这里曾是北京第一座水厂的蒸汽机房,如今化身为一座承载城市生命记忆的自来水博物馆。

在老北京的记忆里,以前家家户户依赖土井取水,井水咸涩难咽,水质隐患暗藏。直到一场大火改变了京城供水格局——火灾后,人们意识到仅靠土井已无法满足城市安全需求,兴修自来水的构想由此萌芽。1908年,京师自来水公司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最早探索现代供水系统的机构之一。如今,博物馆内仍珍藏着当年“请办自来水工程”的奏折原件,泛黄的纸页上,镌刻着城市供水从无到有的历史印记。

走进博物馆,一架木质独轮水车静静停靠在展区一角,车架上两桶一担,仿佛诉说着供水初期的艰辛。那时,自来水尚未直接入户,而是通过胡同间的公共水站供应。水夫们每日推着水车,肩挑扁担,将一桶桶清水送入千家万户。起初,百姓对“自来水”心存疑虑,甚至抗拒使用。为打破隔阂,公司推出免费品尝、半价优惠、老弱病残送水上门等举措。渐渐地,人们发现自来水较土井水更清洁便利,需求随之激增,供水事业方步入正轨。

博物馆深处,一幅巨型电子管网图铺满墙面,纵横交错的管道线条勾勒出北京供水网络的脉络。展柜中的老照片里,水库建设工地上,工人们挥汗如雨的场景令人动容。这些画面定格了全民协力解决用水难题的壮丽篇章——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工人,从城市规划到技术攻关,每一寸管网的铺设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与汗水。

从京城的现代水脉转向江南的古老技艺,杭州拱宸桥畔的两座博物馆以刀剑为笔、伞盖为纸,书写着中华工巧的诗篇。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分为十大单元,一件件器具诠释着“器以载道”的哲思。第二单元展示刀在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形态。第三单元着重阐释刀剑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承载着风俗、观念和精神,成为荣耀、身份与权力的体现,其中名人与刀剑的故事是核心看点。第四单元通过展品呈现刀剑锻造技术的千年演变,可以看到从原始社会末期的青铜刀剑,到春秋战国鼎盛的青铜兵器,再到战国发明的冶铁技术及其产物,以及汉朝后逐渐成熟的生铁冶铸、铸铁脱碳钢、灌钢、炒钢等先进工艺所锻造的钢铁兵器。

剪刀的故事同样引人入胜。第六单元揭示了剪刀源于两把小刀相对而切的诞生原理,并展示其在修剪须发、剪剃羊毛、剖剪鱼禽等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独特作用。第八单元则陈列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剪刀产地名牌产品,包括张小泉、王麻子、安徽芜湖澛港剪刀、山东青州剪刀、湖南长沙老捞河剪刀、贵州安顺剪刀和苏州张小全剪刀。第九单元深度聚焦张小泉剪刀,详解其选用龙泉、云和好钢镶嵌的独特工艺,展现出非凡的工匠风采。

隔壁的中国伞博物馆则以伞为媒,织就一幅烟雨江南的画卷。“油纸伞的时代”单元里,展示了中国各地区的油纸伞,如浙江余杭油纸伞、云南腾冲油纸伞、台湾原乡缘纸伞……独特的制作技艺,伞面融入当地特色的图案,从一把小小的油纸伞上,窥见了复杂多样又广泛深刻的伞文化内涵。

江南的雨幕常惹人遐思,而在杭州烟雨中撑开的,便是那独具风韵的西湖绸伞。它以秀竹为骨,素绸为面,轻盈灵巧,色彩绚丽,既是遮阳蔽雨的实用之物,更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精品。其“撑开一朵花,收拢一节竹”的巧妙设计,早已成为杭州的一张艺术名片。如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承载着这座城市独有的工艺记忆。

世界上的小众博物馆

跨越大陆的文明切片

当中国的刀剑与油纸伞在展柜中低语,世界的另一端,一些看似寻常的物件正以博物馆之名,演绎着跨越国界的文明对话。接下来,我们将目光投向海外,探访那些将生活琐碎化为永恒经典的奇妙殿堂。

在大阪池田市,一座形似巨型杯面的建筑静静矗立,这里是为纪念方便面之父安藤百福而建的博物馆。走进大阪泡面博物馆,开启一场香气四溢的时空之旅。沿着“面之路”前行,创始人安藤百福先生的铜像静立,将思绪引回1958年——正是在这里,他怀揣“热水即享美味”的愿景,于简易的“研究小屋”中反复试验,诞生了世界首份方便面“鸡汤拉面”。有趣的是,鸡汤口味的选择竟源于小儿子对活鸡的恐惧却钟爱骨汤的轶事。为铭记这份变革饮食的发明精神,博物馆于1999年应运而生。如今,一杯杯小小泡面已遍布全球:巨幅地图上闪烁的红色标记揭示各国的庞大需求,琳琅满目的各国风味杯面在此汇聚成热闹的博览会。深入了解历史后,更可亲手创造美味:在“我的杯面工厂”,自备容器即可设计杯身、挑选汤底与小料,创作专属的艺术品;或提前预约“鸡肉拉面工厂”,戴上小鸡头巾,体验从揉面、制面到浇汤封装的传统工艺,收获手作成品的满足感。最后,步入穿越时光的走廊,近800款自1958年首份产品至今的日清泡面包装依次陈列,如同跃动的年轮,无声诉说着它从便捷食品到文化符号的历程。

从亚洲的速食革命到欧洲的花卉诗篇,人类总能用创意将平凡化作精彩。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座以郁金香为名的博物馆正绽放着另一种生活美学。

漫步阿姆斯特丹市中心运河畔的文艺街区,一座古香古色的小巧建筑——郁金香博物馆正静候访客。步入其中,游客们将沉浸于荷兰国花的缤纷世界:馆内陈列着古老的郁金香品种、传统种植工具与历史文物,娓娓道来郁金香自16世纪引入荷兰后的发展历程。最引人注目的是品种展示区,从典雅的单瓣到繁复的重瓣郁金香,深邃紫、鲜艳红、娇嫩粉、明亮黄等各色珍品齐聚一堂,花纹形态千变万化,宛若一场视觉盛宴。

生动的图文展览与多媒体装置则诠释着郁金香的文化意义——它们如何绽放在艺术画作中、融入文学篇章里,最终成为荷兰日常生活的精神图腾。离场前,别忘了探访馆内精致礼品店:这里不仅有郁金香主题的独特纪念品,更可直接选购各类球茎,带回家亲手培育,让荷兰的春日浪漫在自家窗台延续绽放。

除此之外,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还藏着许多小众却奇妙的博物馆,邀你开启独特之旅:在比利时布鲁日的薯条博物馆,探寻金黄酥脆的国民美食前世今生;前往捷克布拉格的啤酒博物馆,沉醉于百年酿造技艺与本地精酿的芬芳;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博物馆则陈列着三个世纪以来的骑行珍品,展现“自行车王国”的滚轮传奇;而令人称奇的土耳其阿瓦诺斯的头发博物馆,洞穴墙壁上悬挂着全球数万捐赠者的发束,编织成震撼人心的视觉奇观——这些非凡之地,正等待好奇的脚步去叩响门扉。

从彭州蒜田的泥土芬芳到青城山下的弦音震颤,从京师水塔的钢铁脉搏到西湖绸伞的丝竹轻吟,再到慕尼黑麦芽的醇厚回甘与阿姆斯特丹郁金香的绚烂密码——这些看似小众冷门,却不乏趣味的博物馆用最质朴的方式告诉我们:文明不只存在于宏篇巨制中,更藏匿于蒜头的辛辣、琴弦的震颤、水管的轰鸣与花瓣的脉络里。博物馆始终是文明最鲜活的注脚,而我们,皆是这漫长对话中的聆听者与续写者。

--> 2025-07-12 王霜 ——暑期小众博物馆纵览 1 1 成都日报 c151372.html 1 馆藏万象 方寸成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