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决定》。如何理解和把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7月12日,中共成都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全会主要精神。
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财经办主任罗蓉介绍了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有关情况。
“这次全会主题鲜明、意义重大,成果丰硕、催人奋进。全会的胜利召开,达到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凝聚力量的目的。”罗蓉表示,全会及《决定》的主要内容,主要从6个方面来理解把握——
一是关于全会主题。全会专题研究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充分体现了市委强化职责使命、主动担当作为的政治自觉。
全会确定这一主题,就是要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坚持文化为魂、商业筑基、旅游引流、体育聚势,突出守正创新、科技赋能、多元共生、主客同享,用实际行动传承天府之韵、绽放蓉城之美、筑牢发展之基。就是要赓续天府文化基因,传承千年商都底蕴,集成升华“三城三都”品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美誉度。就是要拓展文商旅体市场空间,聚合国内国际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形成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就是要将静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动态生活体验,不断丰富高品质生活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关于文商旅体品牌塑造。在“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这一城市形象框架下,提出持续塑造“公园城市·幸福成都”文商旅体品牌。塑造这一品牌,要实施全球品牌推广计划,着力构建以大熊猫为标识的全球推介体系,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商圈,建设城市消费新地标,培塑更多展现锦绣山水、蜀风雅韵、巴适安逸的文旅新名片,让“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成为文旅风尚和消费潮流。
三是关于构建多元融合产业体系。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既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又是拉动内需、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全会提出推动文商旅体产业链式协同、集群发展、能级提升,不断释放文商旅体联动供需两端、畅通经济循环的“乘数效应”。
四是关于丰富全域全貌场景供给。场景是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最佳产品呈现。近年来,我市一些区(市)县和旅游景区创新打造出一批以沉浸式、体验感、互动性为特点的消费场景,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场景融合为牵引的发展路径。全会突出游客需求导向和满意标准,提出打造都市、山水、乡村三大场景,向市民游客呈现一座“入可享都市繁华,出则拥山水诗意”的立体城市。
五是关于拓展内外循环市场空间。全会聚焦畅通内外双循环,着力推动更多国内国际游客“引进来”、更多蓉品蓉企“走出去”。以游客为中心,打造国际游客首选城市,吸引更多游客从“头回客”变身“回头客”。以企业为主体,实施“开放成都”合作伙伴计划,支持企业出川出国参展,建设一批全球供应链服务站、海外仓、“成都礼物”海外店,高水平打造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帮促蓉品闯世界,助力蓉企拼未来。
六是关于深化融合发展改革创新。聚焦科技赋能,探索建设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核心承载地,推动人工智能、元宇宙、新型显示等技术研发与转化,创新创造更多从单向输出向多维互动、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体验、从主体创作向主客共创转变的新产品、新模式。聚焦要素支撑,在空间利用、混合用地、土地出让等方面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完善支持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加大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打好人、地、钱“组合拳”。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完善消费促进机制,倡导绿色消费,健全监测评价体系,强化工作闭环管理,以务实作风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擦亮城市文旅名片 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邱伟介绍说,市文广旅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从着力提升成都文旅名片国际影响力;全面优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大力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发展三方面重点发力。
在“提升成都文旅名片国际影响力”方面,市文广旅局将围绕塑造“公园城市·幸福成都”品牌,加强古蜀文明、天府文化追根溯源、价值挖掘、焕新发展,推动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成都最有特色、最具美誉度的文旅资源,加快推进金沙遗址综合提升,加强邛窑、宝墩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推进青城山—都江堰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高西岭雪山—安仁古镇、天台山国际化宜游品质,进一步擦亮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罨画池、升庵桂湖等特色名片,推动平乐、黄龙溪、洛带、城厢等历史文化名镇增强文化体验感和消费吸引力,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培育更多现象级文创IP 全面建设世界文创名城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王炯就全会提出的持续增强成都“三城三都”影响力,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举措进行了解读。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3个方面发力。”王炯说,一是深化“立园满园”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二是实施“攀原登峰”持续繁荣文艺创作。三是赓续“文化根脉”释放遗产综合价值。
在“深化‘立园满园’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方面,坚定“抓经济必须抓园区”的鲜明导向,打响“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品牌,做优做强少城国际文创谷、成都影视城等重点园区,充分发挥影视、科幻、游戏电竞、初创企业培育等数字文创产业惠企政策效能,加快组建百亿级数字文创产业基金群,推动“文创通”、版权资产支持票据等金融产品优化升级,健全“投贷奖补”扶持机制,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承载能力,搭建“拍在成都”服务平台,培育更多像“哪吒”一样的现象级文创IP,全面建设世界文创名城。
以“赛演展会”小票根 串连“吃住游购娱”全链条体验
“全会全面系统安排部署,强调要‘建设城市消费地标、发展更具显示度的特色商业’。”市商务局党组书记邱长宝表示,围绕重点工作,将抓好优化消费空间、丰富消费供给、创新消费模式3个方面举措。
在“创新消费模式”方面,邱长宝表示,将深入实施首发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紧扣原创设计、商品生产、新品发布等时尚产业供应链核心环节,今年引进首店800家以上,落地高能级首发首秀首展首演等活动200场以上,加快构建首发经济产业链,打响“FA@成都”首发经济品牌。“我们将大力发展‘票根经济’,拓展成德眉资绵‘票根经济’联盟,加强成渝双城票根权益互认互通,以‘赛演展会’一张小票根串连‘吃住游购娱’全链条体验。”
数字赋能,为消费带来新体验和空间。邱长宝表示,还将创新发展数字消费,支持各类消费场景引入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服务,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科技化、未来感的消费服务和场景体验。
深化“体育+”融合发展 推动赛事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化
在发展更具辨识度的体育赛事产业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毅表示,“下一步,市体育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重点实施三项举措。”一是发挥赛事乘数效应,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品牌。二是发挥体育叠加效应,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三是发挥产业带动效应,构建更加完备的产业体系。
在“发挥体育叠加效应,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方面”,深化“体育+”融合发展,持续实施在“春熙路边、音乐厅旁、天府双塔下”举办体操精英赛、田径街头赛、三人篮球大师赛等新模式,塑造“跟着赛事游成都”新风潮。依托“两山一环”空间,探索举办攀岩、滑雪、滑翔、漂流、骑行等新兴潮流项目赛事活动,打造更多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激发消费新活力。大力实施“运动过节·观赛度假”体育消费促进行动,支持市民在“家门口”以运动方式过节、吸引游客来蓉以观赛方式度假,推动赛事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化。今年将力争实现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迈上800亿元新台阶。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孟浩 王静宇 王嘉
摄影 张青青 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