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成都“热”力十足。7月12日,记者了解到,当前成都的运动场馆、特色园区和文旅景区等正以周到便捷的服务保障、创新活化的文化表达和层出不穷的消费场景“上新”,构建安全舒适便捷的设施体系、擦亮城市文旅名片、建设城市消费地标,持续提升城市吸引力和游客获得感,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
特色园区
体验场景、首店集中“上新”
“沉浸式体验+文创”等融合新业态越来越成为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动力。置身北京中轴线仰望星空;亲临初唐盛宴,见证少年王勃挥毫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7月11日,“华夏漫游”XR大空间沉浸式探索体验馆(西南运营中心)在成都传媒集团(成都传媒产业集团)运营的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亮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2日恰逢周末,已经有不少市民游客走进馆内体验“课本里的中国”。在AI+XR空间沉浸式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华夏漫游”系列产品将课本中的经典文化IP,打造成“可游、可感、可知”的新体验,激发消费活力。
该负责人介绍,未来,该馆还将陆续推出重庆红岩、延安十三年等红色文化、滕王阁MR体验、国家海洋博物馆等多个文化IP项目。“后续还将招引更多品质高、影响力大的品牌IP及项目落地,不断丰富园区商业业态、消费场景和演艺活动。”
将目光转向东郊记忆,马上又将有一家全国首店在这里与大家见面。7月12日,记者从东郊记忆了解到,潮牌Couple Hunnid将于16日开业。建设城市消费地标,发展更具显示度的特色商业。如今,首展、首演、首秀已经成为东郊记忆拉动消费的引擎。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园区入驻商企超300家,引入超80家首店,形成了“音乐展演”“数字文创”“国潮时尚”三大首店矩阵。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雅婷 余力 王茹懿 图据受访者
文博场馆
开启“延时模式”
推出夜游专属活动
7月11日晚,成都博物馆研学区一片笑语欢声,小朋友们纷纷拿起画笔,发挥想象为汉画像砖涂色。记者了解到,随着暑假到来,成都博物馆的“周末儿童博物馆·暑期季”正式上线,孩子们可以在活动中学习皮影戏表演、彩绘青铜器与画像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随着气温日渐攀升,夜游博物馆成为许多市民游客的“清凉之选”。在成都,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等陆续开启“延时模式”,开放夜间场,推出“博物馆奇妙夜”“儿童博物馆”等多种夜游专属体验活动。
除了延时开放,还有多个重磅新展、特色活动和创新场景等待你来博物馆探索——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将重磅推出“三元及第——家国之梦与华夏文明传承展”;“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将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启幕。近日,四川大学博物馆书画展迎来了全新换展,26件馆藏书画珍品首次集结亮相,包括王铎《五言诗轴》、张翀《竹溪二叟图》、方以智《山环水曲》手卷等,为观众带来一场焕然一新的视觉盛宴。从文徵明笔下蜿蜒的山谷清流,到张大千墨染的黄山云海;从金农漆书的拗朴奇峻,到王铎行草的雷霆万钧。珍藏的纸绢间,山水映心,笔墨生辉……此次换展涵盖馆藏多个门类作品,涵盖山水、人物、书法等题材,呈现吴门画派、扬州八怪等流派的艺术精髓。
这个夏天,成都各大博物馆将以文化为纽带,把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动态体验。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茹懿
运动场馆
攀岩、壁球
带来全新体验
7月的成都,热浪翻涌,但比天气更“火热”的,是遍布全城的青少年体育培训场馆。这个暑假,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顶流”热度不减,攀岩、壁球等新兴项目则成为许多家庭和孩子的“新宠”。
9时,猛追湾游泳场已是热闹非凡。泳池内,孩子们在教练指导下认真练习着换气和划水动作。岸边,家长李先生的目光紧紧追随着水中的儿子。“我小时候就在猛追湾学的游泳,这里有我的童年记忆。”李先生笑着说,“游泳是项生存技能,更是一项绝佳的全身运动,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协调能力特别好。游完泳他胃口大开,个子也蹿得快。除了情怀,更希望他能养成运动习惯,有个好身体。”
当传统项目持续发光发热时,攀岩、壁球等新兴运动正凭借独特魅力“破圈”,吸引着越来越多寻求新鲜体验的青少年。
在文轩体育中心的大松果攀岩俱乐部,12岁的张心怡正专注地观察着岩壁上彩色的岩点,寻找最优路线。成功登顶后,她兴奋地滑降下来,小脸红扑扑的。“太好玩了!像在岩壁上‘解题’,每一条新线路都是一次探险,你不知道下一个点在哪里,怎么抓最省力。登顶时特别有成就感!”张心怡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年参加攀岩夏令营,“比在健身房跑步有意思多了!”
成都市攀岩运动协会会长、大松果攀岩俱乐部负责人看着馆内满员训练的孩子们,深有感触:“攀岩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智力+体力’的完美结合。孩子们在攀爬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思考、决策,并瞬间调动身体去执行,这对他们的专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志力都是极好的锻炼。”
纳米壁球俱乐部内,同样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10岁的王浩宇正和教练进行多拍对练,步伐敏捷,挥拍有力。“壁球节奏很快,球撞在墙上‘砰砰’响,特别带劲!而且室内打球,不怕晒也不怕下雨。”王浩宇的妈妈陈女士补充道:“孩子平时课业压力也不小,壁球运动量很大,能很好地释放压力,同时锻炼反应速度和空间感。听说对提高专注力也有帮助,我们就想来试试,孩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文/图
乡村风光
天府粮仓“长”出大熊猫
盛夏时节,风吹稻浪,川西平原上不仅绿色海洋翻涌,还“长”出了大熊猫、鱼凫鸟……在温江区万春镇和林稻海、崇州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地,构思巧妙的大田景观成为吸引游客、促进农旅融合发展的一道道风景线。
正值周末,蒋先生带着家人从成都过来感受农耕文化,大人和孩子都被稻田里“长”出的大熊猫吸引住了。“听说和林稻海的风景不错,过来一看果然漂亮。”蒋先生说。
记者看到,有的游客登上观耕楼,观赏稻田画;有的游客走进“稻语咖啡”,点杯拿铁坐在窗边看稻浪翻滚。游客还可以步行5分钟到“和林归耕茶空间”,体验非遗竹编;还可以走进旁边的全国首家乡村气象博物馆,了解农耕与气象的息息相关……在和林村,围绕稻田景观,已经形成了一个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小产业群落。
“稻田画里应用到的黑色是西大紫叶1号,黄色则是西大黄叶2号。”绘制这片稻田画的,正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的水稻研究团队。团队负责人、四川水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张帆告诉记者,今年所使用的彩色水稻,是联合高校选育出来的两种景观专用水稻新品种。“市委全会提出,要丰富全域全貌场景供给,展现川西平原独有的天府农耕文化,让我们这些一直以来从事彩色水稻选育工作的科研人员吃下了定心丸。”
在崇州市的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也有一只胖嘟嘟、萌态十足的巨型熊猫。由醒目的紫色水稻勾勒出轮廓,黄色、青色、白色的水稻填充其中,共同描绘出这只活灵活现的大熊猫。像往年一样,这只稻田里的“明星熊猫”吸引了大批游客专程赶来观赏游览,人气直接带火了周边的民宿、餐馆和交通,让当地乡村旅游热腾腾的。
“这景观不光是风景,更是能带来消费的好场景!” 崇州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负责人杨福明告诉记者,“成都市委全会特别强调要创新乡村乐享场景,高水平建设乡村旅游风景廊道,这让我们打造大田景观的信心更足了。”未来,他们计划把农田建设、乡村旅游拧成一股绳:在稻田边种上缤纷鲜花、架起观光栈道,营造更美的环境。同时,深挖“水稻+”的潜力,把稻米、农耕文化和餐饮体验巧妙融合,让产业链条更长、更有趣,吸引更多人来感受这份独特的田园魅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娟 粟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