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在成都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这一新的时代命题下,“三遗之城”都江堰如何作答?从农耕体验区的稻浪翻滚,到世遗马拉松的万人奔跑;从非遗活化的产业脉动,到全球营销的丝路新声……都江堰市正以山水为卷、遗产为墨,将“不可复制的资源”灵巧转化为“不可替代的体验”,在岷江水畔开启了一场文商旅体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遗产启新 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7月的清晨,上海游客陈琳手持电子“一票通”穿过伏龙观AR导览区,全息投影里李冰正开凿宝瓶口。她的行程单上,午后是青城武术习练课,夜晚沉浸式体验2025都江堰“好嗨啤”消夏夜啤酒美食季——这份覆盖日夜的行程单,正是都江堰解码世界级遗产基因的生动缩影。
作为“三遗之城”,都江堰市以“文旅+”为核心引擎,深度解码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独特基因。通过深挖千年水利文明、熊猫生态等核心文化内涵,创新旅游业态,打造集文化感知、生态休闲、运动康养、夜间消费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场景,推动全域旅游从“规模增长”向“品质提升”跨越。
这样的举措源自一个清醒的认识。品牌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将“不可复制的资源”转化为“不可替代的体验”,如此才能在文旅市场中走出一条属于都江堰自己的路子,既“叫好”又“叫座”。
数据说话。2024年,坐拥三项世界遗产的都江堰市以446亿元文旅综合收入蝉联全国县域旅游百强县第六位,全省第一;今年1—5月,都江堰市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703.62万人次;一季度都江堰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90.65亿元,同比增长5.9%;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3.1亿元,同比增长6.9%。
场景打造 全域全貌的消费生态
好山珍水。近年来,不少前来都江堰市打卡的游客发现,这座千年古城不仅有山水间的众多文物遗址,还衍生出不少新鲜的潮玩场景,好看好听还好耍,一番体验下来,“头回客”秒变“回头客”。
漫步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游客仿佛穿越时空:堰功道的古木见证着治水先贤的智慧,龙吟沟的流水诉说着“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箴言;伏龙观上,宝瓶口的巧思令人叹服;飞沙堰旁,古人的智慧结晶令人称奇;青城山的静谧清幽中,自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韵。
如此的旅途中时刻有惊喜。酷炫“超人”快闪而至;仙风侠骨的《蜀门》青城Coser与游客的互动更成了大家旅行中的小收获。与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联动的探险活动、“白娘子主题游”参与者众多,洞经古乐在精品酒店萦绕流转。
在今年的“三城三都·成都之选”品牌推介中,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荣膺“成都十大文旅目的地”。
产业跃迁 融合共生的创新生态
大遗产、大青城、大灌区、大熊猫、大冰雪,都江堰诸多世界级IP催生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消费地标,成为聚拢人气、激活市场的“强磁场”。
岷江夜幕低垂时,“蓝眼泪”奇幻霓虹点亮整条江岸。不远处的啤酒美食季主会场,泰国游客兰乐怡举杯赞叹:“河风里的麻辣鲜香,就是成都的味道!”在融创热雪奇迹室内滑雪场,零下6℃的雪道上挤满“反季滑雪”的游客。数据显示,2024年都江堰市冰雪旅游营收1.3亿元、同比增长65.6%。今年1—5月,都江堰市冰雪经济营收已达5085万元,同比增长6%;接待游客19万人次,同比增长8%。
文商旅体产业更与绿色工业叠加,为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提供有力支撑。农夫山泉生产线在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高速运转,五粮液康养中心的AI诊疗室即将亮起调试灯光——这些看似与传统文旅无关的项目,恰是都江堰产业融合的深层逻辑。新兴产业由此从无到有并渐具优势,冰雪经济拉动装备制造落地,低空旅游延伸出登山机器人研产,都江堰文旅园区稳居成都第一方阵。
跨区域协作更放大格局:都江堰市与高新区共建数字文创基地,同锦江区开发智慧康养产品;协同青羊区、郫都区建设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门票互认政策串联三星堆、九寨沟等景区,深度融入巴蜀文旅走廊、成德眉资同城化文旅经济圈、成绵乐世界遗产精品旅游带、成甘阿凉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
目前,都江堰市的文商旅体产业营销视野已放眼全球。立足国际友好城市数量全国县级城市第一的优势,都江堰市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加强与携程国际等优质国际旅行商合作,推出遗产游、熊猫游、直航游、过境游等产品,做大国际游客市场增量。仅在去年,入境游客量超40万人次、同比增长65.6%。
在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之间,都江堰市找到精妙的平衡,全力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蔡宇 都江堰市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