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7月15日

“铁半城”的童话

成都铁路新村。 石维明 摄

□石维明

“铁半城”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指老成都城墙外西北至东北的那一片,范围包括通锦路、马家花园、西体、铁路新村、沙湾,一环路北一段至北二段、人民北路、荷花池、二环路北一段至北三段,驷马桥、青龙场、海滨湾、八里庄、二仙桥、下涧槽。这个区域驻扎了铁二局、铁二院、成都铁路局、铁路工程学校、铁路卫校、铁道部成都机车车辆厂、铁道部木材防腐厂等“涉铁”单位及家属区。

一、“铁路瓦克”小社会

现在回忆起来,“铁半城”有一种童话世界的意味。

《成都日报》2021年4月28日《从百废待兴再度走向繁荣》一文披露:“1949年成都城市人口60.9万人,其中非农人口60.5万人……”而成渝铁路、宝成铁路建设期间,军工和全国各地调来的职工数万人进入“铁半城”,加上家属子女,约有20万人,接近城区人口“半壁江山”,所以称“铁半城”。

20世纪50年代,“铁半城”数百幢红砖红瓦楼房拔地而起,确实显得“洋盘”大气,与当时成都老城区街巷的灰褐色平房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些红砖红瓦楼房,部分由苏联专家设计,俗称“8单元”(每幢8个单元),每层两户,均两室一厅,有雕花阳台、储藏室、卫生间和抽水马桶,完全苏式风格。

“铁半城”小社会,鼎盛时期聚集了数十万铁路职工和家属子弟。有生活供应站、采购站、粮店、蜂窝煤店、游泳池、幼儿园、小学、中学、中专校、理发店、澡堂、食堂、招待所、印刷厂、医院、防疫站、影剧院、俱乐部(文化宫)、体育场(体育馆)。那是铁路职工和家属子弟,引以为自豪的岁月。彼时,铁路系统甚至有专业的公安处、文工团、体工队。

铁路系统有自己的生活供应车皮,自行采购生活物资。铁路新村有两家供应站,一家在现在的地铁西北桥站位置,一家在沙湾机耕道上。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铁路新村以外的人羡慕不已。当年老成都的女青年选男朋友,首先把视线投向两顶“大盖帽”:戴大盖帽的军官,戴大盖帽的铁路职工。铁路职工及家属子弟也满脸写着矜持。

老成都的孩子称我们为“铁路瓦克”。甚至还编出打油诗来调侃:“铁路瓦克打牙祭,吃鸡吃鸭放响屁。手上操的金手表,头上戴的大盖帽……”我们当时不太明白其中一些词语的含义。直到中学英语老师“王提切”告诉我们,老成都孩子喊我们“铁路瓦克”,其实是喊“铁路工人”,因为“工人”的英文单词发音就是“瓦克”。我们方才恍然大悟。

看坝坝电影也是铁路新村“村民”的福利。放映点通常设在八单元1幢前空坝、八单元12幢前空坝。各家各户自带凳子。正片前一般先放两集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新闻简报》,每当领导的镜头一出现,坝坝头一片掌声。

二、青葱时代和沧桑时光

“铁半城”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圈子。我们这帮铁路子弟说的既不是普通话,也不是成都方言,而是“铁路成都话”。我们的父辈来自全国各地,是移民家庭。我们的成都话里夹杂着很多普通话发音,只要你一开口,对方就能分辨出你是否是“土著”。本土孩子说“街道”,发音是“该道”,说“绿化”发音是“卢化”,说“鞋子”,发音是“孩子”,说“拔河”发音是“爬河”。而我们铁路新村的孩子就不会出现“该道”“卢化”“孩子”“爬河”这样的发音。

我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时代,都在铁路新村度过。“铁半城”中,仅铁二局就有2所中学、4所小学、4所幼儿园。世纪之交前后逐渐移交地方。我就读的“铁三小”移交后改为沙湾路小学;“铁一中”移交后现为成都七中万达学校通锦校区。

铁路新村中央,有一游泳池,这是比我大几届的铁一中校友手持锄头“挖”出来的。当时每场2小时,票价5分钱。今天它仍然在开放,名称为“金牛区兴奥游泳池”,一些戴着浴帽的中老年人正在奋力自由泳,溅起朵朵晶莹水花。单次票28元,夏季卡650元,全年卡780元。

昔日,学校每年都在“西体”举行运动会。上世纪50年代初,这儿是西南铁路工程局的后勤基地和运动场。1954年9月,西南铁路工程局在此召开“第一次体育运动大会”。西南军区空军篮球队、排球队、四川省商业厅篮球队、中国火车头足球队应邀参加。1958年3月,贺龙元帅在成都金牛宾馆参加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期间,专程来“西体”和铁路体工队打了一场篮球。1959年,“西体”暂交成都市西城区,谓“成都西城区人民体育场”。1990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区划调整,这一片属新金牛区地界,唯“西体”单独划给青羊区改名“青羊区体育中心”,成为青羊区管辖的一块飞地。但市民还是习惯叫它“西体”。

《中铁二局工会志》“文体活动”篇记载了这段历史:“1953年初,局从重庆迁到成都后,在修建房屋基地时,在成都西城区开辟一个综合性露天体育场,占地约160000平方米,内设田径场1个、篮球场2个、网球场2个、足球场1个,这是全局开展体育比赛的中心场所,也是成都地区职工、家属进行业余体育锻炼的主要阵地。1958年10月实行‘工管合一’时,局机关迁往贵阳……不久,被成都市西城区(现改为青羊区)借用,现名为成都市青羊区体育场。”

三、激情燃烧的岁月

“铁半城”的规划、成形,和四个历史人物密切相关:二野十七军军长兼西南铁路工程局第一任局长赵健民(1952年12月后任铁道部副部长)、第二任局长熊宇忠(1972年10月任中共成都市委书记)、四川省建设厅首任厅长马识途、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

在成渝铁路建设如火如荼进行中时,赵健民与马识途、李劼人会商,选址布局成都火车站、火车东站、铁路新村基地、人民北路基地、青龙场基地等。又经商议,地方负责修建:火车北站到老城区的南北轴线人民路段,梁家巷至人民路段;西南铁路工程局负责修建铁路新村由西北桥至人民路段、铁路新村方向进老城区的通锦路、马家花园路段。

铁路新村一带原为老城墙外的荒地,和老城区隔着城墙和水流湍急的饮马河,抗战期间,为方便市民“跑警报”躲空袭,在城墙上开了一个豁口,在饮马河上架设了一座简易木桥。1952年初,西南铁路工程局在饮马河上修建了钢筋混凝土大桥,桥名取方便人民进出锦城之意,为“通锦桥”。至此,汽车、马车能够方便进、出城,铁路新村与老成都市区融为一体。

西南铁路工程局两任局长赵健民、熊宇忠认为,既要搞好“前方”铁路建设,也好搞好“后方”基地建设。在成都市支持下,西南铁路工程局在老城区的文武路、锣锅巷,草市街、金仙桥路、惜字宫南街、八宝街、忠烈祠街、南熏巷等,购买了179个旧房大院,用于所属单位办公和住宿,并征地数百亩,用几年时间,建设铁路新村基地。《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四十年》记载了这段历史:“1950年建局以来,职工队伍长期处于流动分散、点多线长的局面。为此,全局在保证完成国家的铁路施工任务的前提下,把基地建设和管理作为全局重要工作之一来抓……1950年至1952年的3年内,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就购买了城内旧房大院179个作为过渡,同时征地600亩……使基地建设初步有了基础。”

占地面积600亩的“铁路新村”是“铁半城”最早、最核心的“典藏作品”。它东邻府河,南抵一环路,西接桃花江,北邻小河沟。其他重要基地有人民北路基地,青龙场“青铁家园”,附近有火车头立体浮雕“5811铁路印记”。

庆祝建局50周年大会于2000年6月18日在通锦路体育馆隆重举行。88岁的第一任局长赵健民精神矍铄出席,坐在他左右的是四川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杨崇汇和四川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甘道明。庆祝会的高潮是一台名为“开路先锋”的大型文艺演出。这台节目被铁路新村人传诵多日,被称为是“再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星移斗转,时过境迁。随着社会发展,随着企业“办社会”职能逐步剥离,“铁半城”不知不觉间,回归普通和平凡,曾经的红砖红瓦楼房也逐渐掩没在周围的高楼大厦、电梯公寓之中,显现出了它的沧桑感……

--> 2025-07-15 石维明 1 1 成都日报 c151499.html 1 “铁半城”的童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