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7月16日

以文商旅体深度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陈睿

成都,是有着2300多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江山之雄、文物之盛”“万商之渊、千年商都”的美誉,拥有古蜀文明、三国文化、熊猫文化、“都江堰-青城山”双遗产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根基。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是成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举措。

7月11日举行的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了成都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目标,为未来发展设定了清晰的时间表与路线图,既立足当下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量化指标,为各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奋斗方向,有助于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基本路径

以品牌塑造释放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

加速推进“公园城市・幸福成都”品牌塑造,全面提升城市影响力。品牌体现城市的独特价值与形象,是城市竞争力的集中呈现。成都提出持续塑造“公园城市・幸福成都”文商旅体品牌。其中,“公园城市”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的战略定位,已经成为成都的核心标识。“幸福成都”则浓缩城市烟火气与活力,印证成都连续16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底蕴。

通过差异化定位构建稀缺性,以大熊猫为全球标识核心,构建全球推介体系,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与商圈,培育文旅新名片,推动“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成为消费新潮流。在这一过程中,降低城市营销交易成本,借助生态与文化融合的品牌溢价,提升全球游客与投资的边际吸引力,有效提升城市影响力。

构建多元融合产业体系,释放联动乘数效应。成都提出构建“更具引领性的文化产业”“更具显示度的特色商业”“更具美誉度的现代旅游产业”“更具辨识度的体育赛事产业”,将其作为构建文化、旅游、商业、体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支柱。通过推动产业链条有机耦合、关联业态集群共生,促进要素跨领域流动与重组,消解传统产业边界的制度性阻隔,推动产业系统从分散发展向协同共生的质变,释放文商旅体产业协同联动发展的乘数效应。

文化产业领域,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深化文艺创作“攀原登峰”行动。综合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激活古蜀文明、三国文化等遗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培育文创与音乐产业,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IP,推动文体地标向复合型消费地标转型,加快建设世界文创名城和国际音乐之都。商贸产业领域,打造“蜀都味、中国潮、国际范”消费活力区。通过“一圈一策”优化商圈空间布局与功能配置,“一店一品”强化美食产业的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一链一展”完善首发经济生态链条,提升消费体验与产业能级,建设国际美食之都和国际会展之都。旅游产业领域,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高级别旅游载体申建,发展医养旅游、冰雪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婚旅经济、票根经济等多元旅游业态,通过创新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旅游经济单位产出效率,加快建设世界旅游名城。体育产业领域,健全多层次赛事体系,办好成都世运会等国际赛事,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跨界融合,打造国家级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加快建设世界赛事名城。

园区与企业是产业融合的核心载体。实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推进商务商贸、文化旅游园区能级提升,建设国家级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构建梯度培育体系,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强化市场主体支撑。

丰富全域全貌场景供给,构建立体城市体验。场景是产业融合的空间载体,遵循空间经济学资源优化配置逻辑,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打造“都市、山水、乡村”三维场景,构建立体城市体验。都市场景依托市井都市资源,整合历史人文要素,打造新“十二月市”,串联“八街九坊十景”,实现空间多功能利用,提升单位空间经济产出。山水场景基于“两山一环”生态资源,发展新兴业态,丰富特色游玩体验,打造打卡地与滨水岸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乡村场景依托川西林盘等特色资源,建设旅游廊道,引入新业态,创新融合模式,拓展特色场景,推动乡村价值多维释放,助力城乡融合。

拓展内外循环市场空间,畅通经济双循环。在全球化背景下,拓展市场空间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全会聚焦畅通内外双循环,推动游客“引进来”与蓉企蓉品“走出去”。以游客为中心,打造国际游客首选城市。完善入境游服务,开发过境体验项目,推动入境便利化,加密交通联系,建立区域旅游联盟,促进资源共享与市场共建,扩大内需市场。以企业为主体,实施“开放成都”计划,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建设全球供应链服务站等,推广成都产品与品牌,打造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内外循环联动。

关键支撑

深度推进科技创新确保要素支撑

首先是科技赋能,推动创新发展。科技是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成都探索建设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核心承载地,加大文商旅体重要片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人工智能、元宇宙、新型显示等技术研发与转化。技术创新能有效打破单向传播的局限,构建多维互动的用户体验方式,形成主客协同的价值共创机制,催生出形态更丰富的产品与业态创新。借助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实现文物的长效保护与生命延续。通过对客群行为与需求数据的深度挖掘,实现服务供给的精准匹配与体验的个性化定制。推动零售业态的智能化升级,拓展体育产业的创新维度与价值空间。

其次是要素支撑,保障融合发展。要素支撑是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在空间利用、混合用地、土地出让等方面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创新街区空间弹性管控,为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空间保障。完善支持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投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设立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加大人工智能条件下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高校专业设置优化、职业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既懂数智技术,又懂文商旅体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是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发展效能。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通过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破除固化藩篱,释放内生创造力与发展动能。构建消费激励体系,依托多样化政策工具促进市场需求释放,推动消费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引导形成绿色消费偏好,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向可持续路径转型。构建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对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成效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政策优化提供精准依据。强化工作闭环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实现跨域联动与效能整合,保障政策执行的全链条贯通与落地见效。

(作者: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

--> 2025-07-16 1 1 成都日报 c151515.html 1 以文商旅体深度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