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7月16日

推动成都消费走进“场景化时代”

□童晶

新形势下,消费热点早已由“风景”变成了“场景”,文化和旅游正在深度融合中走进一个“场景化时代”。在“场景革命”风潮持续加热的新趋势中,通过创意手法将不同的跨界元素重组融合,不断深化消费者对于置身场景中互动、体验、沉浸的诉求。

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指出,“要把文旅产业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要丰富全域全貌场景供给”等。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结合成都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要进一步营造都市烟火乐活场景、拓展绿水青山乐游场景、创新和美乡村乐享场景,丰富全域全貌场景供给,以文商旅体的深度融合,加速推动成都消费走进“场景化时代”。

乐活场景

深度体验“成都味儿”与“国际范儿”

一是构建多业态旅游休闲集聚场景。盘活市内传统景点景区从“封闭单体”走向“开放片区”,通过空间串联、功能复合和体验延展,构建起多节点、多业态的旅游休闲集聚区,进一步激活消费。比如铁像寺水街商圈:在“文化+餐饮+商贸”基础上,整合周边街巷、文旅商业和美食空间,形成多维度、浸入式的旅居消费体验,实现和锦城湖景区、环球中心等场景的有效衔接。

二是用好街区古建场景。统筹整合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遗址遗迹等人文资源,持续推进“八街九坊十景”建设,持续打造新“十二月市”消费品牌,让市民游客在街坊里巷中品味市井烟火的“成都味道”。如天府锦城项目:青羊区“寻香道”按照“一道、五香、十八景”规划,以梅花为特色主题,将花香、书香、艺香、道香、食香融入“二十里寻香道”,以锦西廊桥、伴月亭为门户,形成“二十里路香不断,梅花长廊博物馆”的花香胜景。

三是拓展社区美学消费场景。用心营造丰富的社区美空间,可以是特色街区中的艺术馆、科创空间里的展示厅,也可以是街头转角的咖啡店、街道社区的图书室、城市开放区域的会客厅,它们富含成都生活美学,彰显天府文化特质,充盈和谐宜居氛围,承载居民与游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成华区八里庄“茶豆大集”按照“多功能、高品质、品牌化、智慧化”定位,串联“智慧菜食场+生活美学馆”的主题业态,以呆萌可爱的“茶豆”为形象,集合便民、教育、体育、文化、亲子、公益互动等板块,打造建立“邻里友好”“教育友好”“文体友好”“儿童友好”的社区新场景,为居民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提供载体。

四是丰富城市夜间消费场景。用“千灯夜市喧,门庭若市井”来描绘成都夜间经济与文化活动的异彩纷呈、种类繁多、一派繁华,是十分恰当的。夜游、夜市、夜读、夜跑等场景已经成为蓉城消费新名片。全国夜间消费指数排名中,成都位列全国第四。当前,成都应加快塑造今夜无眠新消费场景,持续推出夜间经济示范点位。优化提升“夜游锦江”“特色巴士”等观览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餐饮酒吧街区和“夜猫子”打卡地,24小时书店、24小时健身房等新场景,力争全域、全时、全年龄段夜间消费业态给予市民游客更多消费选择。比如,夜游锦江项目,以沉浸式剧游体验为主线,注重科技的场景体验和多元化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串联汉服雅聚、国潮市集、水岸演艺等精彩纷呈的环节,晕染出天府之国独特魅力,让广大游客通过夜游锦江了解天府文化、体验成都故事。

乐游场景

沉浸体验“公园绿道”与“两山一环”

一是深度挖掘“两山一环”文旅新业态。依托龙门山、龙泉山、环城生态区“两山一环”生态本底,融合发展徒步穿越、攀岩滑雪、低空滑翔等新兴业态,丰富都江堰拜水、青城山问道、龙门山越野、龙泉山观日等游玩体验,打造进山游玩打卡地和滨水体验岸线。例如,龙泉山生态消费带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按照龙泉山“不只是一座山”的思路,已经形成了日趋完善的“龙泉山生态消费带”,通过打造龙泉山高空栈道等特色景点,举办“天府龙泉山”系列赛事活动,近两年龙泉山平均每年能吸引4800万人次前来体验游览。

二是升级开发公园绿道生态消费场景。成都市各类大小公园数量已经超过1500个,天府绿道建设总里程超过9000公里,“推窗见绿、出门入园”逐渐成为市民游客触手可及的生态福利。按照“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的理念,要持续推动“绿道场景营造”,把绿道经济与社区生活、公共空间、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相融合,将“休闲骑行”“科普IP”“潮牌消费”“体育赛事”等丰富场景植入其中,促进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同。目前,环城生态公园内,一条100公里的“翡翠项链”,串联起121个特色园区,成为市民骑行、露营、亲近自然的首选。从田园农庄到湿地湖泊,从非遗技艺到都市休闲,这里既有万亩良田的壮美,也有熊猫基地的萌趣,完美诠释了“城市即公园”的绿色生活。

乐享场景

重点体验“古镇名村”与“休闲农事”

一是高水平建设天府乡村旅游风景廊道场景。天府乡村旅游风景廊道是一条兼具“交通属性、旅游属性、产业属性、文化属性、空间属性、生态属性”的高品质景观道路。依托十余万个川西林盘等独特乡村资源禀赋,统筹市域乡村地域特征与资源禀赋,通过构建高效、开放、融合的乡村旅游风景廊道体系,“以路为媒,串珠成链”,促进农文旅融合与生态价值转化,打造宜居宜游、宜业宜养的新时代“天府乡村图景”。以崇州重庆路为例,因四季景观差异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公路”。这条风景廊道贯穿崇州南北,沿线已形成体验“春赏花海、夏避暑、秋观彩林、冬游雪景”的乡村全季旅游模式。

二是打造乡村特色IP场景。支持有条件的古镇名村引入电竞、戏剧、音乐、特色民宿以及村赛等专类新潮消费业态,创新“农业+研学”“乡村+赛事”“民宿+演艺”等融合场景,让更多的“村BA”“村超”“村晚”“村舞”“村咖”等“村字号”成都IP涌现,传播更多的乡村“现象级”事件。以乡村消费新场景为例,街子古镇“剧本杀”、五凤溪古镇“水龙吟”、彭州布局“低空旅游”、平乐古镇“音乐工坊”、安仁镇“非遗研学”、蒲江铁牛“吃川菜、喝川酒、品川茶”。

(作者: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教授 )

--> 2025-07-16 1 1 成都日报 c151520.html 1 推动成都消费走进“场景化时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