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针对老年人,综合体内设置了养老床位,并且联合国内头部养老机构,打造集日间照料、居家养老、营养供餐等于一体的覆盖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社区养老典范。
不仅如此,综合体还打造集婴幼儿托管、启蒙启智、亲子早教、成长发育、父母课堂等于一体的婴幼儿托育项目,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超长时托育+早教+成长发育”的综合性产品,缓解双职工家庭孩子无人照护、育儿不专业等诸多难题。
如今,在成都,这样的幸福生活图景不仅出现在万安街道。据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成都将积极推进27个嵌入式社区综合体建设,打造集养老托育、助餐家政、体育文化等多位一体的社区综合体,满足居民“家门口”的生活需求。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开工23个项目,开工率达85%。
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
全市建成“无废城市细胞”1458个
随着装满厨余垃圾的新能源车辆驶入,在厨余垃圾处置区,工作人员正按操作流程将垃圾倒入指定入口……在位于成都高新区芳草街道的芳草静脉家园,辖区内的厨余垃圾将“变废为宝”。
芳草街道作为成都中心城区的高密度居住板块,囊括了玉林西路、神仙树等热门餐饮聚集区,每日产生大量餐厨垃圾。去年1月,作为辖区的垃圾分类一体化中心,芳草静脉家园正式投运。
“在这里,厨余垃圾实现了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及其他垃圾则暂存,之后分类运输至专门处置场所。”芳草静脉家园项目负责人雷小龙介绍,通过就地处置,辖区内厨余垃圾达到60%以上的有效减量率,“每吨厨余垃圾到了这里,可减量为300余公斤的有机质固态干渣,方便运送至周边饲养黑水虻等蛋白质昆虫的养殖场进行利用;还可得到30公斤左右的毛油,送至油脂回收利用企业进一步提炼为生物粗甲脂等。”
现在,像这样的“无废城市细胞”,成都已建成1458个。“成都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典型场景建设,在危废智能化闭环管理、小诊所医废全收集、建筑垃圾管理等多个场景进行拓展。”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土壤与固体废物化学品处处长杨勇介绍,以危废智能化闭环管理为例,现已建成10家危险废物集中收集点;打造小诊所医废全收集模式,建成267个医废智能化集中暂存收集点,实现全市8000余家小微诊所医疗废物的规范化收集等。
下一步,成都将推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塑料污染等领域的治理工作,持续有序推进“无废城市细胞”建设。
从“一老一小”的温情关怀到生态价值的不断转化,成都在“公园城市·幸福成都”的进阶路上,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城市发展始终,在细微之处传递着温暖与关怀,让每一份期待都有了回应,让每一位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升涛 刘依林 陈煦阳 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