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当天,成都世运会动画宣传片《哪吒之三宝闯世运》正式发布,片中,无人机编队穿梭于城市天际线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将目光转向现实生活,如今,低空旅游在成都发展得如火如荼,不少游客在成都解锁了旅游新模式——坐上直升机或者热气球,凌空俯瞰绚烂缤纷的花海,或体验高空跳伞,感受穿越云层的刺激。
2025年1月至4月,成都市空中游览、跳伞运动等低空文旅飞行已达到4.5万余架次,同比增长18.1%。以低空经济为支点,成都正撬动千亿级消费市场,动画里的科技幻想已然成为触手可及的新体验。
根据中国民航局的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出众多“低空+”新业态,其中,低空旅游正是一大热门赛道。
换个高度看风景,换个角度看城市成为文旅新潮流。从蓝天“一跃而下”体验跳伞乐趣,在直升机上俯瞰山河,于城市烟火中欣赏一场无人机灯光秀,打“飞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随着各地低空文旅项目“上新”,低空旅游从概念走向现实,以“云端视角”持续点燃消费热情。
新玩法带来丰富体验
7月5日,在阿坝县漫泽塘景区,五彩斑斓的热气球在海拔3400米“地球之肾”缓缓升起。站在热气球上,漫泽塘16万公顷的辽阔画卷尽收眼底。同一天,西昌低空文旅航线成功首飞,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划破长空,游客可以于云层之下,俯瞰建昌古城、星月湖公园、大石板古村等景点。首批体验飞行的张女士难掩兴奋地说:“从空中看古城,像是打开了新世界!”
低空旅游是指在低空空域,依托通用航空运输、通用航空器和低空飞行器等,从事的旅游、娱乐和运动,是“通用航空+传统旅游”融合衍生出的新型旅游方式。今年以来,四川低空游热度不断攀升,从城市天际线到世界遗产群落,从高原山川到辽阔草原,City Fly火了。
有数据显示,今年春天,“低空飞行”搜索量同比增长645%,其中成都搜索热度位居全国第一。 5月,成都“熊猫飞的”直升机观光航线首航启动,价格从300多元至上千元不等,观光里程从6公里至12公里不等。直升机起降平台距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概200米,游客在空中可以看到基地的标志性建筑以及错落有致的城市风貌,如339天府熊猫塔、北湖生态公园等。
事实上,“飞起来”的不止四川。去年以来,国内多个省份积极规划设计低空应用场景,探索特色旅游飞行航线等低空文旅新业态。比如以载人直升机为主的低空观光项目正从“小众体验”迈向“大众消费”:重庆巫山开通直升机俯瞰长江三峡项目;江苏苏州开通苏州古城等低空观光航线……一位业界专家表示,年轻群体正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对创新的文旅产品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极高的接受度。“上天看城市”成了当下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而这种“高空视角”带来的认知快感和对于飞行体验的猎奇心理,正在重新定义人们探索城市的角度与边界。
科技赋能下,低空文旅应用场景深度拓展,比如成都推出“水陆空”一站式游玩攻略,用“夜游锦江元宇宙游船+City Tour观光巴士+熊猫飞的”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文旅业态,也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多点开花。
政策助力“高飞”
当视线从地平线抬升,城市的天际线与山川河流的脉络便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近年来,政策利好、技术成熟叠加旅游需求不断升级,推动低空旅游迎风而起。在政策层面,2024年,“低空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明确为“新增长引擎”。去年8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低空飞行等新业态发展;今年年初,《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再次鼓励低空飞行旅游产品的创新。
除了顶层设计外,各地也根据自身实际推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北京、河南、广东、四川、黑龙江等超20地发布低空旅游相关行动计划,低空旅游的发展图景渐次铺开。
其一,“真金白银”推动产业发展。安徽合肥提出,对开设经民航部门审批的载人eVTOL航线的企业,分类别给予补贴,其中观光旅游类航线每人100元/架次;重庆开展低空飞行消费周,今年共发放3000万元低空飞行消费券,今年活动期间拉动消费超5亿元;江苏苏州支持低空载人观光,对开通观光航线的企业,每增加一条新航线给予2万元补助,每家企业最高50万元。今年5月,四川举行低空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暨产品发布会,发布低空经济发展16条政策,6月,成都出台“低空经济14条”,涵盖载人航线票价补贴、低空起降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亮点举措,助推低空经济从“起飞”到“高飞”。
其二,促进上下游融合发展。三亚推动低空旅游产业与酒店民宿、会议展览、节庆赛事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今年5月的第二十届中国西博会上,“成都智造”的无人机、航空器等低空经济领域的高科技展品格外吸睛。AE200模型、鲲鹏油电混动无人机、TD550无人直升机等展品,形态各异、科技感满满。目前,成都已形成“研发+制造+运行+服务”的低空经济产业链体系,相关企业超过1500家。
其三,持续推动应用场景“上新”。浙江支持发展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观光、热气球环游、滑翔伞运动等低空农文旅活动;海南拓展低空飞行器旅游观光场景;四川建设航空运动体验基地和航空飞行营地,举办大型航空体育和无人飞行器等赛事活动,结合新的旅游需求,成都也持续推动低空旅游等业态不断发展壮大,探索“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多方合力“飞得更稳”
作为新兴业态,低空旅游火热之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低空旅游能给游客带来超出传统旅游视角的非凡体验,但受天气、季节等影响较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安全、舒适度、价格都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谷慧敏进一步认为,低空旅游人才不足,专业化飞行员、航空器操作员等岗位的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还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另外,盈利模式单一也是行业的一大痛点。大多数项目依赖单次飞行收费,停留在“空中看山看水”阶段,缺乏深度文化体验和沉浸式互动。
低空旅游如何乘势“高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沈映春认为,构建多元盈利体系,创新产品商业模式,是低空文旅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低空文旅产业的发展需与文化创意、体育赛事、教育科普、健康养生等多元产业深度融合。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能够拓展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更能构建‘低空飞行+地面体验’的立体化产品体系,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显著提高其综合消费水平。”
谷慧敏也认为,各地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海洋、山岳、草原、沙漠等低空观光体验项目,同时延伸场景,开发空中婚礼、空中表演、空中极限运动等项目。向云端,探新路,低空文旅高质量发展将不止于“天上飞”,更要实现“地上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