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著名作家王火先生迎来了103岁生日。
在他家客厅里,一束鲜花静静绽放,中央电视台工作人员一行正在为这位文坛巨匠拍摄5集的专题片。只见王火先生正安坐在木椅上,银发如雪,精神矍铄。见到记者后,王火先生眼神闪亮,握手道:“老朋友了,我也曾经是一名记者!做记者很好,能学到很多本领!”整整一个上午,这位文坛巨匠谈兴盎然,畅谈家国情怀、批判战争阴霾,甚至在澎湃激情时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
书桌上,摊开着当日的报纸——这是王火先生雷打不动的晨间仪式。书桌、地板、门后堆积如山的书刊,蜿蜒成一道“曲径通幽”的知识迷宫。当视力实在吃力时,女儿王凌女士便成为他的“朗读者”,父女俩在文字的世界里默契同行。
记者注意到,王火先生年事虽高,却保持着喝咖啡的习惯。当被问及咖啡是否影响睡眠时,一旁的王凌说:“只在上午喝,而且不能太浓。”
上午看会儿电视节目,再小憩片刻……“想睡的时候就睡,想起来就起来。”王火先生表示自己不养生,身体健朗是女儿照顾得好。当被问及生日感悟,老人微笑:“除了头发白点,跟之前也没啥变化嘛!”随机还用英文唱起《祝你生日快乐》歌曲。
在客厅北墙上,妻子凌起凤年轻时的一张肖像照被精心擦拭,一尘不染。谈起妻子,王火先生声音轻柔。这一历经岁月淬炼的忠贞爱情,早已成为中国文坛的佳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王火先生作为抗战胜利后国内首批报道南京大屠杀的记者之一,曾写出一系列中国最早有关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审判日本战犯的重磅报道。他写的长篇三部曲《战争和人》,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面对央视和本报记者的镜头,王火先生回忆更远的烽火岁月。他回忆道:“在英租界,我和几个同学悄悄爬上六层高的楼顶,把写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纸条,一把一把撒向大街!” 少年无畏的壮举,为这位书写《战争和人》三部曲的作家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家国印记。
热血如他。1946年,王火还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大三。那年2月,他以上海、南京特派记者的名义,前往南京采访日本战犯的审判过程。随后,他在上海的《大公报》和重庆的《时事新报》上,以笔名“王公亮”发表了《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受审详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记南京大屠杀时的三位死里逃生者》等一批长篇通讯。“我写战争,但我对战争深恶痛绝!”也许是澎湃的家国情怀被往事点燃,王火先生在采访中唱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03岁的老记者、老作家,以饱含深情的嗓音,唱响了这首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战歌。客厅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他铿锵有力的歌声在回荡。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