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7月18日

邕江两岸 半城绿树半城楼

邕江边的古城墙,榕树的根茎与墙共生,述说着南宁的千年沧桑。

南宁的母亲河邕江。

细看“邕”字,确实自带水波纹。

街边功能特别的报刊亭吸引了三个女孩留影。

南宁市金浦路,市民从木菠萝树下经过。 新华社图

南宁市古城路结果的莲雾树。 新华社图

行走邕江两岸,常会遇见两个大写的汉字“南宁”。

石维明/文

邕江自西向东,蜿蜒曲折地穿过南宁城,如同一条蓝色飘带,舒展地摆下了几个“W ”几个“M”。全长约133公里的邕江与南宁共荣共生,她不只是一条江,还是南宁的饮用水源,是南宁的母亲河,孕育了丰富的水系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

5月31日端午节这天,南宁邕江大桥西侧的江面上,棹影斡波,鼓声劈浪,“金蛇献瑞 龙舞九州”2025年全国龙舟大联动暨南宁龙舟赛上演着水上的“速度与激情”,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大学生组成的龙舟队格外引人瞩目。岸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

南宁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龙舟赛,当地人称“扒龙船”。史书记载,早在清嘉庆年间,南宁府就年年办龙舟赛,旧时“扒龙船”优胜者的奖品是烧猪、酒。到了20世纪50年代,奖品是烧猪加运动背心。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奖品换成了现金、奖牌,百姓戏称“烧猪钱”。

邕江沿岸保留着壮族的传统村寨和风俗。除了端午节,每年的三月三,邕江两岸都会成为欢乐的海洋,四处都是歌声和舞蹈。

四方皆水,河流永久

那些榕树、扁桃树、凤凰木、大王椰、木棉花、黄花风铃木……让外地人惊喜不已

南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居住着壮、汉、瑶、苗、侗、回等5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居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首位。南宁古属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今南宁市在秦时属桂林郡、象郡。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南宁属郁林郡。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建晋兴郡、晋兴县(即今南宁),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唐贞观六年(632年),因西南有邕溪水而更名邕州,设邕州都督府,南宁的简称“邕”由此而来。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邕州路改名为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南宁”得名始于此。1950年2月,南宁市被定为广西省(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省会。

邕江,自西向东蜿蜒曲折地穿过南宁城,如同一条蓝色飘带,舒展地摆下了几个“W”几个“M”。《南宁市地名录》记载:“邕江是郁江上游的一河段,古时将流经南宁县境的这段河流,称为‘邕江’,沿袭至今。邕江河段,从邕宁三江村始至横县六景圩止,全长为133公里。”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邕”字的解释是:“邕,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从川从邑。”细看“邕”字,确实自带水波纹。“邕江”,壮语意为“永久的河流”。桂西南蜿蜒而来的左江、桂西北奔流而来的右江,在南宁市西乡塘区三江坡(古称宋村)交汇,自此称邕江。邕江的源头在三江坡,三江坡现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沿着三江坡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上,夏日的阳光热烈而奔放。映入眼帘的69幢明清时期民居,融合了岭南建筑与壮族地域的特色,在绿树映衬下,显得古朴而庄重。青瓦白墙的民居,墙壁斑驳,门窗上的木雕历经风雨侵蚀,飞檐高高翘起,如展翅的鸟儿。

邕江在南宁境内腾挪、曲折133公里后,在横州市(县级市,原横县)六景圩成为郁江。郁江流淌至桂平,和黔江交汇,成为浔江,东去在梧州又和桂江交汇,成为西江,西江欢快地奔向东南,汇入珠江水系,进入南海。

南宁别称“邕城”,又称“绿城”。元代礼部郎中陈孚出使安南,路过此地而作《邕州》,细致地描绘了南宁的绿色和花香:“左江南下一千里,中有交州堕鸢水;右江西绕特磨来,鳄鱼夜吼声如雷;两江合流抱邕管,莫冬气候三春暖;家家榕树青不凋,桃李乱开野花满。”

在央视的全国空气质量播报里,南宁的空气质量指数总是居于前列。南宁四时常青、绿荫如盖,繁花似锦,那些榕树、扁桃树、凤凰木、大王椰、小叶榄仁、朱槿、木棉花、三角梅、黄花风铃木,让外地人欣喜若狂。郭沫若1963年来南宁,给南宁留下的题字就是“半城绿树半城楼”。

大写的“南宁”

很多南宁人兴致勃勃谈论的“平陆运河”,和“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有何关联?

在邕江边寻访,时不时会看见两个大写的汉字“南宁”,直径一米以上,甚至三四米,出现在南宁的主干道、商业街、建筑物、店铺……夜晚,配着耀眼的灯光,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留念。

主干道朝阳路上,连接印象城和百盛两个商场的人行天桥上,活跃着一群年轻的摄影师,他们脖子上挎着佳能、尼康、蔡司相机,配着变焦镜头,向路过的行人(主要是姑娘们)兜售数码摄影。被拍摄者倚着栏杆,摆出各种姿势,背景一般是100余米开外一幢大楼上两个巨大的方块字“南宁”。他们通常拍摄一组,然后让姑娘们挑选,每张5元。

朝阳路口,有一座功能特别的报刊亭,主题是“南宁明星报”。三个小姑娘在亭中央的屏幕前摆造型,片刻,一张对开的报纸吐出来,报头为《南宁明星报》,各版大多是关于南宁的新闻,唯头版头条是一幅照片,就是刚才那三个小姑娘在屏幕前的留影。

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距北部湾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只有100多公里,距中越边境约200公里,是距离东盟国家最近的省会城市。眼下,很多南宁人都在兴致勃勃地谈论“平陆运河”。“平陆运河”是中国自京杭大运河后一千多年来的又一条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工程,是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新创意。运河始于南宁市横州市新福镇,终于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全长134公里。连接邕江和钦江,然后顺着钦江进入北部湾。我个人觉得,这条运河其实叫“邕钦运河”可能指向更贴切。

话说这个横州市新福镇,苏轼弟子、“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秦少游)曾经在此生活过。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秦观被贬“横州编管”。初到横州,秦观寄居在用木筏搭建起来的简易屋子里,郁闷、沮丧。一次酒后他转到了城西香稻溪(邕江支流),木桥周围一片娇艳欲滴的海棠,溪水倒映,说不尽的柔情。秦观诗兴大发,在桥柱上题下一首《醉乡春》:“唤起一声人悄,衾冷梦寒窗晓。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社瓮酿成微笑。半缺椰瓢共舀。觉倾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这座桥因此被称为“海棠桥”。

秦观在海棠桥附近设馆讲学,广收门徒,后在此基础上建起淮海书院,正可谓秦观不幸横州幸!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海棠桥,长32米、宽4米。《横州志》记载,海棠桥“长虹饮涧,灵鳌架空”“春涛秋潦,民无病之嗟;霁月光风,士有咏归之乐。”

如今,“平陆运河”的起点就在海棠桥西侧,2022年8月开工,按内河I级航道标准建设,计划2026年12月竣工,建成后5000吨级船舶可从邕江南下北部湾出海,从根本上改变广西临海但没有江河直接通航入海(北部湾)而需绕道西江—珠江入海(南海)的现状。西南地区货物经“平陆运河”出海,比现行水运通道出海里程缩短约560公里,将极大地降低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

我和酒店大堂经理聊起街上大写的“南宁”,大堂经理豪迈地对我说:“平陆运河通航后,南宁更是大写的‘南宁’啦!”

邕江桥头旧地重游

在城墙上徘徊,《万水千山总是情》《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旋律伴着30多年前的青春记忆又在耳边响起

20世纪80年代,我初涉职场来到南宁,同事对我说:“你要习惯南宁的两个特点:即使是冬季,满街都是色彩艳丽的花儿;即使是晚间,满街都是浩浩荡荡的摩托车!”又说,这个城市完全没有压迫感,自然风景、人文风景平和、亲切,疲惫了,斜靠在一间凉茶店里,小憩片刻便又精神抖擞。

那时,周末或者晚上,我和几位年轻同事常去邕江大桥北岸、邕江宾馆附近打台球、看录像。那些录像放映室、台球室开在江边斜坡上,回想起来有点像重庆洪崖洞。在那里我看了周润发、赵雅芝、吕良伟主演的《上海滩》,黄日华、翁美玲主演的《射雕英雄传》,汪明荃、谢贤、吕良伟主演的《万水千山总是情》,黄元申、米雪主演的《霍元甲》……看一集三毛钱,看两部五毛钱,看通宵一元。

现在的我在邕江北岸桥头转来转去,身边有台球厅,也有咖啡屋,还有不少漂亮的“抓娃娃机”。但那些录像放映室已经消失了,原来那个位置,成了一段整齐的城墙。

据记载,南宁自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建城后,唐、宋都是夯土城墙,明代在夯土墙外砌青砖。清乾隆六年(1741年),大规模修复城墙,内外用青砖砌筑,中间填以黄土,开6个城门。《徐霞客游记》记载:“南宁城北狭西阔,北乃望仙坡来龙,西乃濒江处也。北、东、南各一门,皆偏于角上,惟西面临江,有三门。”

20世纪古城墙被逐步拆除。2004年考古人员在邕江大桥北岸东侧镇江门至安塞门间,发现古城培基112米。后来南宁市按清代城墙形式修复此段古城墙,南宁古城墙也被列为南宁市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但见榕树的根茎紧紧缠绕在城墙上,似乎与墙共生,述说着南宁的千年沧桑。摩托车阵仍然汹涌,细看其中新增了不少电动车。江边紫红色步道上,一帮少年低头猛蹬自行车,你追我赶。斜坡上巨大的榕树根前,有一名主播支着架子,时而比画、蹦跳。一个卖甘蔗的商贩推着小车,车上一台榨汁机正在运作。我突然记起若干年前,我也在这里从小贩手中买甘蔗!当时小贩推车上有一个炉子,炉子上有一个大铁锅,砍成一尺长的甘蔗在锅里煮着,煮过的吃起来很软……

来南宁之前我找到了1988年我和同事在邕江大桥桥头的两张合影,记得当时是一个胸前挂牌的摄影师给我们拍的,一周后收到了他用挂号信寄来的照片。直到今天,照片依然很清晰。我计划在当年的点位再次留影。

邕江大桥几乎没有变化,唯一的变化就是那片录像放映室被城墙取代。我在城墙上徘徊,《万水千山总是情》《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旋律又在耳边响起,那是37年前的青春记忆啊!

我在桥头跑上跑下,寻找往日留影的位置和角度。在最上边一层,找到了第一个点位。参照手里的照片取景,几乎没有变化,有一点细小的差别,是右边的榕树现在已经茂盛地伸进画面,邕江对岸原来只有一幢不高的建筑,现在变成了两座高楼。

选好被摄者和摄影者的位置,我找人帮忙拍摄。路过的电动车川流不息,不便拦下。有一位身着壮族服饰的老太太走过,我又不会她们的语言。良久,一位健身跑步的三十多岁男士迎面而来,我截住他,向他简要说明了原因,并给他看了原来的照片。他秒懂,说:“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照片吗?那时的邕江大桥是这样吗?没啥变化啊!”他惊叹,“您真是有心人!我尽量给您还原!”

下到第三个台阶找到了第二个点位,我发现左侧的香樟树依然如故,昔日河边小道可以走行人,现在已是水区,说明今天的水位较过去高。一位背着双肩包、拿着手机不时停下拍照的老者走过,接过我手里的历史照片翻来覆去地看,爽朗地指着照片说:“如果能把这个朋友约到这儿一起拍照,那就更有意义了!”他接过我的手机连续不断地拍了多张。

在邕江岸边热烈似火的艳阳下,我和两位帮忙拍照的南宁市民友好地挥手告别。旧地重游,真的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图片除署名外由石维明摄

--> 2025-07-18 1 1 成都日报 c151643.html 1 邕江两岸 半城绿树半城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