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数据显示,7月18日起,受弱冷空气影响,雷电、短时暴雨及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将集中出现。18日中午,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成都市气象局等部门先后发布山洪、地灾预警,并同时配发防御指南。
这些预警信息从何而来?防御指南如何产生?近日,记者跟随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实地探访地灾山洪监测和研判的现场。
“据气象预测,今年预计有6—8次区域性暴雨,地质灾害防范压力不小。”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李虎介绍,早在汛前,一场以科技推动覆盖全域的“防患行动”全面展开。
毫米级监测 筑牢第一道防线
“你看这屏幕上的曲线,每一次微小波动都是山体在‘呼吸’。”近日,在崇州市鸡冠山公路琉璃支线崩塌点,四川省第三地质大队四川蜀康地勘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俊指着边坡雷达智能预警平台向记者介绍。这里部署的边坡雷达正24小时不间断监测山体,通过发射电磁波捕捉毫米级形变。一旦超过临界值,系统会立即向监测人员发送预警短信。
董俊坦言,传统人工巡视10平方公里需要几天,后期处理还要一周,“现在边坡雷达实时监测,配合无人机激光雷达,两个小时就能出结果。”
在文井江镇苟家村的地灾隐患点,一架搭载激光雷达的无人机正升空作业,45分钟就完成了区域扫描,生成的激光点云模型清晰呈现出山体裂缝和土石位移。“这些数据能为前期判断和后期治理提供精准依据。”
在彭州,无人机正成为地灾监测的“空中尖兵”。“以前人进不去的高位陡坡,现在无人机能带着激光雷达去‘探路’。”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矿科科长何章雨告诉记者,通过激光雷达波,无人机可精细识别隐蔽的山体裂缝和位移,“特别是雨前雨后,能快速复核隐患点情况,效率比人工巡查提升数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成都将在彭州、都江堰等地试点建设无人机固定机库,作为成都市低空经济在地灾防治中的应用场景。“机库建成后,将融合激光雷达技术,精准识别山体裂缝、位移,提升隐患发现能力。”负责该项目的技术人员介绍,该试点不仅服务于地灾监测,还将整合多部门需求,让科技投入发挥最大效能。
平台联动 守护“天府屏障”
“369套自动化监测设备就像369双眼睛,24小时盯着每一处隐患。”都江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矿科科长叶静陶指着监测大屏说。
据介绍,都江堰市208处地灾隐患点已实现自动化监测设备全覆盖,16处高风险区(点)更是纳入专项监测。“我们建立了‘监测预警—预报预警—临灾预警’三级体系,联合应急、水务、气象部门一体化研判调度。”叶静陶表示,截至7月17日,已累计发布风险提示9次、三级预警6次、二级预警1次,实现“零伤亡”。
在龙门山镇防汛防灾视频中心,该镇应急管理办负责人李超指着集成化大屏介绍,这个智慧预警监测管理平台将“线下一张图”与“线上一张网”深度融合,依托实时感知系统、雪亮工程等技术,让镇村干部通过手机、电脑就能掌握雨情水情、人员动态,实现山洪地灾全天候监测。
据李虎介绍,目前,成都还在探索数字孪生构建地质环境“虚拟镜像”,模拟滑坡演变过程。同时通过AI模型分析海量数据,实现“一点一阈值”的精准预警;电子围栏在景区等区域定向推送预警,既保安全又减干扰。这些技术正逐渐推动地灾防治从“人防”“技防”向“智治”转变。下一步,成都将探索创新构建“空天地深”一体化监测网络。“目标是让防灾更智能、更主动。”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秋妤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