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7月21日

城市,当乘“新”而上

□本报评论员

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时隔十年、再次召开,这场最高规格的会议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并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部署“一个优化、六个建设”。

其中,创新城市位居“六个城市”之首,也被认为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首要目标。

创新何以定义城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城市聚集着人口与产业,既是创新的策源地、也是创新的应用场。一座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不仅有“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更有“敢于吃螃蟹”的创新精神。

如何建设创新城市?党中央高位擘画的蓝图,关键要靠各地以高质量的落实与实践作答——

7月16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的第二天,“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未来产业科技成果对接及生态共创共建专场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开始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曹立军等参观了未来产业科技成果展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精准发力、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

成都是四川省会、成渝极核,肩负着“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定位,也是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成都有基础、有能力,也有责任在“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上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

今天的成都,创新资源富集、创新生态活跃,聚集着15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4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里每小时诞生8项专利授权、每天诞生4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美元。

去年以来,成都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更先后成立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多措并举推动创新生态持续向好。

放眼未来,建设更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成都必须锚定一个“精”字发力。

精,就意味着精准,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

创新,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各层次、各环节协调联动的过程。这表明,谋划创新必须立足市情实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持之以恒锻长板、补短板,在成果转化、人才引育、企业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

比如,去年以来,成都深入开展“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系列活动,为科技企业“找技术”、为创新产品“找市场”、为创业孵化“找资金”,不断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持续提高转化效能。

精,更意味着精心,精耕细作才能蓬勃生长。

一个“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不仅需要大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等“乔木层”,也需要中小企业、孵化器、金融机构等“灌木层”,还需要政策、市场、基础设施等“土壤层”。

之于成都,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就要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推动“乔木层”顶天立地、“灌木层”铺天盖地、“土壤层”深厚肥沃。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鲜明提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就是要让城市创新活力再提升、发展动能再升级,这是成都必须担当的政治使命,也是乘势而上的战略机遇。

--> 2025-07-21 本报评论员 1 1 成都日报 c151748.html 1 城市,当乘“新”而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