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战旗村,绿意葱茏,游人如织。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环抱着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热闹的乡村十八坊与雅致的生态民宿相映成趣。这个曾靠农业农村改革“无中生有”的村庄,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亿元,较2018年增长近3倍。
这片土地上,回响着总书记对成都市推进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殷嘱托,承载着“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时代使命,也彰显着成都市“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奋进担当。
近两年来,成都以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筑基、以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塑形、以推进农商文旅体产业融合赋能,推进强县活镇兴村和“立园满园”行动,在“千万工程”的经验指引下,于小切口处深耕耘,于久久为功中求突破,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美乡村壮美画卷正在广袤的成都平原徐徐铺展。
以“种子”和“耕地”为抓手
新质生产力“武装”天府粮仓
“稻穗很壮实,只要管理得当,今年产量可能又要创新高!”一场雨后,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望无际的稻田内格外青葱,种粮大户杨福明蹲在田地里察看着稻穗的长势,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他承包的1000亩农田,如今已是院士们的“育种实验室”——依托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每年超1000个水稻、小麦、油菜品种在此“打擂”,优中选优的良种从这里走向全川乃至全国田野。
“好品种的‘威力’太大了,今年推广种植的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蜀麦1963’亩产达到了584.3公斤,加上大春这季水稻,一年亩产一吨粮完全没有问题!”杨福明告诉记者,现在每年有10多位院士来地里实验示范,已累计筛选出65个高产优质的粮油新品种和23项新技术在全川推广。
稻田上空,两台无人植保机正以“厘米级”精度喷洒生物药剂。“这段时间高温大雨,田里的智慧农业系统已经发了病虫害预警,并根据探测到的数据生成了防治方法,我们只要按步骤操作就行。”无人机“飞手”小李告诉记者,这片田里集成应用了优质高产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精准灌溉、绿色防控等综合技术,小麦、水稻连年刷新单产纪录,稳稳迈入“吨粮田”行列。
像这样的“吨粮田”,成都一共规划了30个,覆盖崇州、大邑、邛崃等高产高效重点示范区,从2024年起加快打造,以带动全市粮食单产和效益提升。而“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则是“吨粮田”建设的核心要诀。
这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根基。成都实施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445.97万亩,并通过都江堰灌区国家试点和邛崃、崇州、大邑省级试点,推动田网、路网、渠网等“七网”配套,提升耕地质量;在此基础上狠抓种业“芯片”,依托天府种业园和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率先在四川成立市州层面种业发展集团,加快优新品种推广更新换代,扩大“稻香杯”“鱼凫杯”获奖水稻品种、耐密高产玉米品种等覆盖面,确保主要粮油作物优质率超98%。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运用,则让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有了“更高水平”的呈现。成都市安排约2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农机设备更新,邛崃稻田里的“机器稻草人”、新都万亩粮食精品区内的“巡田狗”……如今成都平原的广袤田野里,随时都上演着科技大片:北斗导航、高光谱智能技术、AI管理、物联网、无人机、智慧农业系统等各种黑科技集成应用,专家服务团推广适度密植、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等稳产技术,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6%以上。2024年,成都市共建设72个“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千亩展示片,带动亩均单产提升至404.4公斤。
以“乡村善治”为切口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连线成片
周末的夏夜,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内依然热闹,民宿酒店几乎全部满房,游客在民宿的小院里品咖啡、看电影、吃烧烤,闻稻香、听蛙鸣、看星星,享受着和美乡村的别样体验。近几年来,战旗村新增了11家民宿、14家餐饮、50个特色商品经营服务。这不仅意味着家门前的就业、农民的增收,也代表了市民对这个村庄的充分认可。
“洗衣液300积分、大米200积分、牙膏150积分……”在战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积分兑换柜前,管理员王友媛正为村民登记积分。“我们采用志愿服务积分激励模式,将积分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文明户评比等活动紧密挂钩,激发村民参与自我管理的热情。”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不仅是战旗村源源不断吸引游客的“密码”,也是成都乡村善治的生动诠释。聚焦“强县活镇兴村”,成都市连线连片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依托50个先行村和50个重点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同时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通过分类激励、本土培育、科技下沉和载体创新,激活农村人才动能,吸引有志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核心支撑。
在彭州市桂花镇金城社区的绿水青山间,一座充满自然气息的窑烤面包工坊“友人森林”成了许多人心中的“乡野会客厅”。这座由两位“90后”返乡青年打造的院落,将废弃林盘巧妙改造,香飘四溢的欧包与川西林盘和谐相融,在网络上被誉为“献给乡村的一首散文诗”。
“金城社区先前的村容改造是吸引我们的底色,之后政府给予的诸多创业指导和政策支持,让我们能把爱好变成事业,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乡村的魅力。”店主孙楚馨坦言。如今,这对“新村民”以股份制参与社区建设,提供就业岗位,帮村民销售农产品,年营收百万元的小院为社区停车场贡献3万余元收入,腊肉、蜂蜜等土特产销售额破万元。下一步,他们还计划以“妖精森林”陶瓷店“复活”金城窑文化,用蛇虫鸟兽的灵感编织乡村符号,带动当地村民开发新的致富路径。
以“立园满园”为依托
产业融合催生“化学反应”
盛夏的天府农博园,300亩彩色稻田内,巨幅图案已清晰可见。园区内人流络绎不绝,前来实验示范的专家、暑期研学的团队、优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前来打卡的市民游客,交织成一幅蓬勃的乡村图景。这个国家级园区,早已超越单纯的展会功能,成为成都现代农业科技与产业融合的超级引擎。
“我们不仅展示农业科技,更致力于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据天府农博园负责人介绍,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农事、品尝美食、购买文创,农业博览、科技创新、休闲旅游完美交织,生动诠释着农业现代化的多元可能。2024年天府农博园接待研学团队412批次,带动新津区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31%。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全国推广的浙江省“千万工程”,其核心经验之一便是坚持绿色发展、融合发展。成都市以农业园区“立园满园”为抓手,大力推动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围绕服务“三中心一基地”建设,成都市深化“立园满园”行动,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行动,推动9个市级重点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引导加工企业、经营主体在农业园区、农业大镇布局加工产能,打造千亿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2024年,成都新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家、总数达34家,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个,实施农业科研项目100个,落地转化成果79个;全市33个农业品牌纳入《四川省农业品牌目录》管理,25个农业品牌进入“天府粮仓”精品培育品牌名单,均居全省第一。
在此基础上,成都市不断丰富场景供给,组团成片打造5条和美乡村示范带,培育壮大农事体验、民宿露营、民俗艺术等农商文旅体康融合业态,推进百大乡村消费新场景品质提升,推进先行村重点村与世界遗产、重点景区、文旅IP等串珠成链,一批创新“农业+”的新场景、新模式应运而生——蒲江县建成西部首个农产品云仓基地,培育“新农人主播”1600余名。“果园变直播间”模式带动2024年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近40亿元,其中跨境订单占比达12%,猕猴桃出口单价提升至每公斤8美元;新都区27公里乡村精品旅游环线串联音乐百花谷、尖锋运动公园等节点,创新“农田音乐会”“稻田时装秀”等业态,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量同比2023年翻番,过夜游客占比从15%提升至38%,串起了产业融合的“珍珠链”。
同时,乡村旅游策划、文创设计等“软实力”蓬勃兴起,非遗村、音乐村、写生村等主题村庄不断涌现,有力拓展了农业增值空间,重塑乡村产业形态。截至2024年,成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数量居全省第一,休闲农业接待游客突破1.7亿人次,带动成都市第一产业增加值540.1亿元,同比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30元、同比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8:1。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泳
摄影 魏麟潇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