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7月29日

古人的盛夏雅韵

□刘彤

成都的夏天,向来是有些脾气的。先是温吞吞地暖,待到芒种一过,便陡然换了脸色,热气从地缝里钻出来,从瓦檐上压下来,把人逼进一片蒸腾里。我常想,古人没有电扇空调,如何熬得过这般暑气?翻阅旧籍,才知他们自有妙法,把盛夏过得风雅别致,竟比今人还要从容几分。

成都人避暑,第一桩便是择居。老宅子的天井最是妙绝,四四方方一块青天,风从檐角溜下来,打着旋儿在地上转。我曾拜访过一处老宅,三进院落,穿堂风像条滑溜的鱼,从大门游到后厅,带着井水的凉气。主人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讲究,门不对门,窗不冲窗,风自然走得通。想起《华阳国志》里说蜀地“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原来这“饶”字里,还藏着通风引凉的智慧。

锦江边的茶馆,是消夏的好去处。竹椅子一坐,嘎吱作响,像是与你说体己话。跑堂的提着长嘴铜壶,隔老远就能把水线射进茶碗,半点不洒。这手艺我见过最老的茶博士,八十多了,手腕还稳得像少年。他说旧时茶馆屋檐都伸出老远,为的就是遮阳。暑天里,竹帘子半卷着,既透风又挡光,江风裹着水汽穿堂而过,比什么冰镇饮料都解暑。

杜甫草堂的楠木林,成都人是常去的。正午太阳最毒时,那林子里却凉得沁人。千年前的杜工部栽下的树,如今要三人合抱,树冠在空中搭成拱顶,阳光漏下来都成了碎银子。林中有石凳,被树荫浸得发青,坐上去屁股底下像搁了块凉玉。偶有蝉鸣,也不聒噪,倒像是给寂静打拍子。想起老杜写“桤林碍日吟风叶”,才知他早把消夏的秘诀写在诗里了。

之前看短视频,青羊宫的老道三伏天喝热茶。觉得不可思议,试过才知妙处。紫砂壶泡的蒙顶甘露,小口啜饮,后背渐渐逼出层细汗,反而通体清凉。这大概就是陆羽《茶经》里“荡昏寐”的真意。古成都人的后院往往有口古井,水极清洌,常镇着本地特产的枇杷,取出来剥了皮吃,甜里带着微微的酸,是暑天最好的药引子。

浣花溪畔的夜市,黄昏才开张。竹编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照得青石板泛着水光。卖凉粉的担子前总围满人,老板用铜刀把凉粉片得飞薄,浇上酱醋辣子,再撒把脆黄豆。吃食摊的烟火气里,忽然飘来缕缕幽香,原是卖花妇人篮中的黄桷兰。这花奇怪,越热越香,别在衣襟上能香一整天。想起《岁华纪丽》里说蜀人“暑月簪茉莉”,如今换作黄桷兰,风雅倒是一脉相承。

望江楼的回廊最宜夜坐。薛涛井里的水气漫上来,混着竹子的清气。对岸的灯火映在江里,被波浪揉碎又拼起。有老者在廊下吹箫,调子一起,暑气就退了三丈。这场景让人想起元稹写薛涛的“锦江滑腻蛾眉秀”,千年前的夏夜,想必也有这般笙箫。楼前的枇杷树结了果,夜里看去像缀着星星,摘一颗含在嘴里,酸甜的汁水能把五脏六腑都洗净。

暑天的雨最是金贵。成都的雨来得急,先是一阵风卷着尘土,接着铜钱大的雨点就砸下来。街上的小贩不慌不忙地支起油布篷,茶客们也不挪窝,反倒把椅子往檐下挪半步,继续喝茶。雨打在瓦上,像千万只玉磬齐鸣,不一会儿,檐角就挂起水帘。孩子们光着脚在积水里跑,溅起的水花都是欢快的。这场景《岁华纪丽》里称为“跳珠”,真是再贴切不过。

老成都的宽窄巷子,到了傍晚,常见老人坐在自家门前,摇着蒲扇说古。说李冰治水,说诸葛屯田,说到高兴处,扇子往腿上一拍,惊走几只乘凉的麻雀。他们身后的老房子,砖缝里长着凤尾蕨,墙根摆着几盆茉莉,都是消暑的活物。这样的场景,在空调外机轰鸣的今天,倒成了稀罕物事。

曾在一个博物馆看到过《蜀川胜概图》临摹(宋代著名绘画艺术珍品,原画现藏于美国华盛顿的弗瑞尔美术馆),细看会发现画中人多临水而居,或倚栏,或垂钓,或干脆卧在舟中假寐。解说员说这是古人“以水制火”的养生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成都人骨子里的闲适——任他烈日炎炎,我自有一方清凉。这种闲适不是懒散,而是像锦江的水,表面平静,底下自有活流。

几年前,创作“百部看四川”微视频期间,去拜访一位做竹编的老匠人,他的作坊在城西的竹林边。三伏天里,作坊却凉快得出奇。原来他在屋顶铺了层竹篾编的隔热层,墙上挂着湿草帘,角落里还摆着盆清水。老人说这些都是跟爷爷学的土法子,比空调受用。他说话时手指翻飞,竹条在他手里变成精巧的食盒、花篮,最后竟编出个微型的水车,放在水盆里吱呀呀转起来,满室生凉。

成都人的夏天,就藏在这些细枝末节里。他们像调理火锅的麻辣一样调理暑气,知道何时该忍耐,何时可化解,何时要享受。这种智慧,或许就来自都江堰的流水,千百年来教会成都人如何与自然周旋。现在的年轻人总说“心静自然凉”,其实古人早参透了——他们的静,是闹市里的竹林,是茶碗里的明月,是汗湿的背心上忽然掠过的一缕穿堂风。

昨夜暴雨过后,我在阳台上发现个有趣的景象:邻居家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正就着路灯读《杜诗详注》。他坐在竹椅上,脚边燃着盘蚊香,青烟笔直地升上去,在光柱里宛如一根银线。这场景让我忽然明白,所谓消夏雅事,不过是把日子过成诗的样子。成都人骨子里的从容,就像锦江的水,再热的天气,也蒸不干那股子悠然的气韵。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5-07-29 1 1 成都日报 c152068.html 1 古人的盛夏雅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