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毅
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关键是构建以“支柱+新兴+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加快“新兴+未来”产业发展,是构建发展新支柱和抢跑新赛道,推动产业现代化和高级化的“引擎”。目前,成都已经探索出以园区和功能区为载体、以“立园满园”为标准、以“建圈强链”为推进手段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起“生产要素—产业组织—环境服务”互动的生态。发展新兴+未来产业,应在这一基本完善生态之上,嵌入先进生产要素充分供给、新兴企业大量集聚和配套服务重点推进的任务,通过有选择性地做加法,构筑新兴产业迅速扩大、未来产业加速培育的特定基础。
建立先进要素充分供给基础
【一个城市能否吸引大量先进生产要素流入,决定着新兴+未来产业发展的下限】
产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生产要素,而新兴+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是能产生乘数效应的先进生产要素,包括中高端人才、新兴技术、信息和数据、科技金融等。当前,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放大高品质和个性化产品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从1到N的跨越,这就需要先进生产要素的结构和数量,均能满足供给需要,以突破一般生产可能性边界。未来产业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为主体,更依赖颠覆性技术、大数据、科技金融等的供给与组合,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就需要构建全新的要素结构,以拓展新领域和新模式。
一个城市能否吸引大量先进生产要素流入,决定着新兴+未来产业发展的下限。在这些先进生产要素供给中,人才和数据要素已经成为核心要素。其中人才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领功能。各城市“人才争夺战”的背后,就是把吸引人才作为抓手,通过人才引进带动其他先进生产要素集聚。
近年来,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品质显著提升,进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入驻,成为我国人才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各类人才数量的迅速增加,带动了技术、项目、资金、信息、数据等的集聚,形成了先进要素供给的全新基础。当然,也要看到,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制造等新兴+未来产业领域,中高端人才缺乏。随着产业发展重点转向新兴+未来产业,成都吸引和培育人才的重点,也要转到创新型企业的供需上来,更多关注并推动人才进入15个新兴产业和8个未来产业,以推动增量人才向新兴+未来产业集聚,带动新技术、新项目、信息和数据、科技金融等要素跟随进入,发挥人才在新兴+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数据作为新兴要素,发挥着创新性配置其他要素的乘数效应,是突破产业发展边界、创新经营模式和业态的重要催化剂。成都在这方面起步早,正在着力打通数据孤岛,加快推进数据产业化。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当前,要率先推进数据确权、数据开放、数据标注等工作,争取在数据要素应用上走在全国前列。
争创新兴企业大量集聚优势
【在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未来赛道中,谋划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产业发展的微观组织是企业,而新兴+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是具有更强创造能力的新兴企业,包括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等。这些企业具有更超前的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商业模式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孵化和转化等能力,在适应新需求、提高产出效率、引领行业发展方面独具优势。新兴企业集聚不仅会推动新产业链和新制造集群崛起,而且会带动传统产业链和制造业集群的价值提升,它们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活跃度和潜力。
新兴企业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集聚有两大特点:一是大城市是集聚的主载体。在我国约4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排位居前的15个城市约占65%,前30个城市约占85%。二是开发区是集聚的主载体。截至2024年底,仅在国家高新区,就集聚了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的独角兽企业。
成都具有科研院所和人才数量优势,具有新兴企业运行的良好生态。近年来,成都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新兴企业,数量呈快速增长势头。尽管如此,成都的这类企业数量在全国的排位,目前还低于经济总量的排位。下一步,要考虑以优越的城市功能和产业生态为依托,系统推进新兴产业集聚,打造科技创新体集群。一是在重点产业园区中,瞄准15个新兴产业和8个未来产业领域,集聚一批企业。二是支持企业牵头科研院校搭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建设一批领军企业。三是根据新兴+未来产业发展的特殊需要,建设定位有前瞻性和功能适度超前的产业发展先导区,推动新兴企业向这类先导区集中,争取在部分先导区中形成新兴产业先发效应,赢得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先导区建设是一个新的探索。国家层面也提出了推动建立未来产业先导区的设想,上海、深圳、杭州、北京等地,陆续提出了先导区建设方案,有的已经初步建成。2023年,上海启动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三大先导产业区建设。成都市也明确要在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未来赛道中,谋划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为尽快落实这些设想,可以考虑以“园中园”形式,选择一批园区作为产业先导区建设。也可以考虑在科学城、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省级重点开发区、自由贸易区等载体中,新设产业先导区,为新兴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载体。
构建配套服务重点推进格局
【要建立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高效率生产、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服务生态】
产业运行的条件是配套服务,而新兴+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是能助力产业新兴化的配套服务,包括新兴的上下游协作、新兴的城市功能配置、新兴的融资手段、新兴的消费场景激励、新兴的制度保障等。在促进优势产业高端发展中,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统筹多领域协同完成价值创造任务,已经是比较常见的工作,而要适应技术更超前、分工更专业、运行更多变、主体更多元的新兴产业服务体系,对软件和硬件都提出了特殊要求,需要建立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高效率生产、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服务生态。
目前,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提供更专门化的服务。首先是有专门化的资金扶持、人才引进、要素供给的政策。其次是有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专门化体制机制。第三是有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整合与市场应用的平台。成都市在“建圈强链”中,已经在上述三个方面有大量探索和实践,基本条件具备。下一步要围绕新兴+未来产业的融资需求,进一步扩大风险投资的规模,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创业投资发展,加快建立多层次的、能够与创新创业周期和风险相匹配的金融供给环境,突破创新创业的金融制约。
围绕解决创新链主体以科研院所为主,产业链以市场主体为主,两者运行机制和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的突出问题,设计新的机制,解决产学研一体化利益联结不深、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促进两者不仅心往一处想,也能同力度共振。围绕“技术研究—早期验证—产品孵化—场景应用—规模推广”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建设“技术成果+服务转化+要素供给+创新主体+应用场景”的平台体系,进一步弥补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的薄弱环节,助力先进要素顺畅流动和产业跨界融合与应变。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成都市政府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