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
开放,是城市发展最大变量。近年来,成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显现,已有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是对成都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等作出的具体部署。下一步,成都应进一步加强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强化门户枢纽功能,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带动西部对外开放的能力。
不断突破传统地理束缚
成都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凸显
审视一座城市在全球坐标系中的位置,需考察其连接世界的能力、承载要素的能级以及文化交融的魅力。以此为标尺,成都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
首先,是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凸显。 成都地处欧亚大陆的几何中心,独特的区位决定了其天然的门户枢纽地位。近年来,成都不断突破西部内陆的传统地理束缚: 一是“空中丝路”织密全球网络。随着天府国际机场的投运,成都成为中国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2024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的旅客吞吐量突破87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100万吨。而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成都国际及地区定期直飞客货运航线数量已达73条,这些数据均位居中西部首位。二是“陆上丝路”联通亚欧大陆。截至2024年底,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已超过3.2万列,连接境外112个城市和国内30个城市,构建了以成都为枢纽,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国际班列网络体系。这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是西部地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生命线。
其次,是高端要素集聚的强大磁场效应。对外交往的核心是人、资本、信息和文化的流动与汇聚。成都正凭借其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和宜居的城市品质,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一是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容。截至2025年4月,成都的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已达244个。获批在蓉设立的外国领事机构达23个,居中西部城市前列。这些领事机构不仅是外交窗口,更是促进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桥梁。二是全球资本高度认可。截至2024年底,已有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2025年第一季度,成都实际到位外资超5亿美元,同比增长50%,稳居中西部城市第一。这充分证明了国际资本对成都发展潜力和营商环境的高度认可。三是人才“蓄水池”效应凸显。成都拥有60余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近年来,“蓉漂”品牌深入人心,吸引了大量海内外青年人才。这种人才集聚的优势,为成都的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充沛动力。
最后,是成都独特的文化魅力。文化是沟通的桥梁,是增进理解和友谊的纽带。成都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的时尚气息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魅力。“世界文化名城”“世界美食之都”等一系列国际化标签,让成都的全球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从成功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到即将到来的2025年世界运动会,以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重大国际赛会,提升了城市的全球知名度,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创新平台赋能
筑牢西部对外交往的战略支撑
成都已成为我国内地第三个年航空旅客量迈入“8000万级俱乐部”的城市。如何以枢纽赋能高质量发展?高能级平台建设打造能够有效承载对外交往功能的核心载体,是其中的关键支撑。
做强国际门户枢纽平台,提升全球通达与资源配置能力。空陆“双枢纽”联动发展。需进一步优化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的功能定位,加密国际客货运航线,特别是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战略性航线。同时,应以“中转枢纽+物流集成商”为目标,吸引全球顶级的航空公司和物流巨头设立区域总部或运营中心。成都国际铁路港则应在提升开行频次和效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班列+”新业态,如跨境电商、整车进口、冷链物流等,并探索与沿海港口、沿边口岸的联动,实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
多式联运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应加速整合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操作标准。通过“一次委托、一口报价、一单到底、一票结算”的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全程无缝衔接的物流解决方案,从而有效降低跨境贸易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做优国别合作园区与功能区平台,打造产业开放合作的核心载体。提升国别合作园区能级。中德、中法、中意等国别合作园区是成都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未来,应从单纯的产业承载向“产业合作+规则对接+文化交流”的综合性平台升级。应积极争取在这些园区内试点与对象国在技术标准、资格认证、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规则互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国企业“引进来”提供“准国民待遇”的便利。
做实国际交往活动平台,彰显世界文化名城的魅力与活力。常态化、品牌化举办重大国际活动。 除了办好已有的重大赛会,还应积极申办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论坛、文化节展和学术会议。
推动制度型开放突破
激活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引擎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片区,自2017年挂牌以来,一直是成都乃至四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压力测试区”和“制度孵化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成都片区必须以更大的魄力、更实的举措,在制度型开放上实现新的突破,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建设提供强劲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
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深化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实施更高水平的投资自由。在全面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清零”的基础上,应争取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试点。探索建立外商投资“准入又准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动更高效率的贸易便利。持续升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将服务链条从口岸通关向贸易、物流、金融等全链条延伸。深化“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海关监管模式改革,探索实施基于风险评估的差异化监管,最大限度提升通关效率。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保税维修等外贸新业态,培育外贸增长新动能。
聚焦核心功能,探索差异化的制度创新路径。金融开放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围绕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探索更为灵活的跨境投融资管理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跨市场、跨币种的金融产品创新,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服务。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和认证体系,助力绿色产业发展。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作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成都可探索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构建快速维权机制。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盘活无形资产,激励科技创新。探索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在国家数据安全法律框架下,积极争取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试点。围绕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数字贸易等重点产业,探索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和可信数据空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研发、生产、经营数据的便利化流动。
最后,强化协同联动,放大改革溢出效应。推动“自贸区+”协同改革。加强自贸试验区与高新区、经开区、国别合作园区等各类平台的政策协同和功能联动,将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成果,根据各平台特点进行复制推广,形成“1+1>2”的叠加效应。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发展。成都自贸试验区应主动加强与重庆自贸试验区的协同创新,在市场准入、监管标准、数据共享等方面先行先试,共同争取国家层面的更大改革授权,合力打造引领西部、辐射全国的高水平开放门户。
(作者系西南财大工商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