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曦 罗江华
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指出,创新和美乡村乐享场景,高水平建设天府乡村旅游风景廊道,支持有条件的古镇名村引入新潮消费业态,开展“游购乡村”系列消费活动,创新发展“农事+研学”“乡村+赛事”等融合场景,打造更多特色小众旅居目的地,展现川西平原独有的天府农耕文化。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创新和美乡村乐享场景、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还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都对数字技术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数字技术提供了更广阔更多元的应用场景。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标乡村全面振兴蓝图,聚焦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自身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具有的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为乡村人才振兴作出贡献。
现实意义
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破解乡村人才振兴的结构性难题
乡村人才振兴在乡村“五大振兴”中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支撑作用,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科研高地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近年来,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数字技术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诸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成效,为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核心职能正经历数字化重构。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应用型高校的治理创新提供了新动力,数字化转型也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2年以来,随着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多个专项数字平台的相继上线,推动了教育资源供给模式的创新,为高等教育改革与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宏观环境为数字赋能乡村人才振兴创造了有利条件。地方应用型高校立足自身定位,依托数字化转型成果,通过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参与乡村人才振兴,力争实现社会服务与办学质量的双重提升。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数字化赋能”,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地方应用型高校亟须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破解乡村人才振兴的结构性难题。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深入实施,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农业农村渗透,为破解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人才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提供了新路径。教育部发布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4-2026)》也特别强调,要推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延伸,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实施路径
构建“高校技术支撑+企业市场助力+政府政策保障”的三方联动体系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产教融合优势,将教育数字化转型经验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政校企协同机制,优化“数字赋能+人才振兴”的长效运行模式,探索数字化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路径,构建“高校技术支撑+企业市场助力+政府政策保障”的三方联动体系,真正实现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
强化组织建设,夯实人才振兴基础。构建多层次专业化工作团队是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首要任务。该专业化工作团队既包含高校内部的乡村振兴、信息化建设、教务科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又涵盖帮扶地区职能部门及镇村两级干部,同时需要配备相关领域技术专家。可由校地联合组建团队,实行高校分管领导总负责、乡村振兴部门具体牵头的组织模式。跨部门、跨层级的协作机制,能够高效地整合学校及校外各种优质资源,也能够使各个主体高效地参与乡村人才振兴各环节各项工作,从而避免整体推进混乱无序的局面,形成各个主体协同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合力。
打造数字平台,构建智慧服务支撑。建设功能性数字化平台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技术核心。当前,数字化、智能化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并延伸至社会服务的职能实施中,使得高校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为高校实施社会服务职能的创新模式提供了技术和理论上的可行性。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立足乡村实际需求,整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构建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于一体的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重点开发在线课程、技能培训、信息服务等功能模块。既要确保技术先进性和稳定性,又要兼顾乡村地区人员的适用性,真正实现数字技术与教育资源的精准对接和高效供给。
完善制度体系,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确保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可试点构建五大机制:一是校地联动的领导决策机制,确保党政领导班子思想统一、资源投入到位;二是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分工;三是动态优化的运行维护机制,保障平台稳定运行;四是及时有效的反馈响应机制,快速解决实施问题;五是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访谈、信函+座谈、及时+定期等有效措施全面掌握各方参与者意见建议,及时分析研判、客观评估工作成效。特别要建立定期会商制度,通过制度化跟踪问效和优化提升避免项目出现“虎头蛇尾”现象。
(作者:李曦,成都工业学院人文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罗江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