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艰难的抗战时期,战士们无所畏惧,战斗不息,镌刻下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
硝烟散尽,岁月荏苒,但历史的回响依然激荡在民族记忆的深处。今起,本报联合成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特别推出“不忘来时路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系列报道,对话亲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战士和在蓉英烈遗属,重访抗日战争的重要纪念地,回顾抗日战争的重要节点,讲述抗日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重大战役,感悟民族脊梁的力量,礼赞英雄主义的情怀,激荡保卫家国的热血,为新征程凝聚前行力量。
“他们三天两头到村子里来,看到什么抢什么,老百姓养的牛、羊、鸡一样不留。”
“不想过东躲西藏的生活了,参加八路军,赶走敌人,才能活得有尊严。”
“看到国家越来越富强,自己和战友们的血汗没有白流,值得了!”
在龙泉驿区永安路区卫生局的一座小院里,97岁的赵洪河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屋里陈设简单,一套桌椅衣柜用了30多年。嘎吱作响的衣柜里,缝缝补补10余次的军装被老人视作珍宝。历经岁月洗礼,颜色早已褪去,但每当老人回忆战时场景,都会缓缓从衣柜中取出折叠整齐的衣服,指尖在泛黄的布料与密密麻麻的针脚间缓缓游移。
“我的前半生历经战火,能够健康地活到现在,我很知足,现在的生活让我感到很幸福。”声音微颤,赵洪河抬头凝望窗外,再次回忆起那段抗战岁月,一张曾被战火熏染、被刺刀划伤的脸庞,如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爹,我要去当八路”
“当年,敌人在我的家乡烧杀抢掠,干尽了坏事。”虽然年近百岁记忆力有些衰退,但讲起抗战往事,老人思路依旧清晰,声音洪亮,说到激动处,连比带划,胸前晃动的纪念章,熠熠生辉。
“他们三天两头到村子里来,看到什么抢什么,老百姓养的牛、羊、鸡一样不留。”据赵洪河回忆,他曾经生活的山东省阳谷县国庙村离县城比较近,敌人经常进村扫荡,“一听说敌人来了我们就到处躲,草垛后面、床底下、地道里都躲过。”
当年的国庙村里,敌人采取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老人、妇女和儿童都不放过,还会给中国人注射针剂。看见大批遇难同胞被抬出村去,血气方刚的赵洪河内心萌生了当兵保家卫国的念想。
“爹,我要去当八路。”1943年11月的一个晚上,在国庙村,16岁的赵洪河做出决定。“我不想过东躲西藏的生活了,参加八路军,赶走敌人,才能活得有尊严。”
“替战友们看看好日子,值了”
刚进入部队,赵洪河承担的是辅助性工作。“因为年龄小,政委让我跟着老战士学吹号,学习包扎、抢救伤员,于是,我当上了卫生员。”赵洪河回忆,由于物资短缺,进入部队后,仅分配到了一把步枪和三发子弹。
当时赵洪河最大的心愿就是上战场打日本侵略者,一有机会就跟着部队打游击战。“我们提前在村里岔路口用砖头做记号,把敌人引过去后再甩手榴弹。”赵洪河说,扔了手榴弹大家就撤退,打的就是游击战“十六字诀”战术,也有遇到手榴弹没有爆炸的时候,日本侵略者会端着枪转身追回来,枪林弹雨间,子弹“嗖嗖”从耳边飞过,他的两边脸颊、小腿和后背都留下了伤痕。
在赵洪河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战役是在1945年7月,阳谷战役打响前,他被派往阳谷县城侦察敌人驻扎方位。“在县城西北角,我发现了日军和日伪军的营地。”老人回忆道,发现敌人后,他假装去邮电所送信躲过了盘查,把情报带回了部队。
赵洪河清楚地记得,阳谷战役持续了6天,这6天一直伴随着阴雨。“那时我们队伍没有大炮,只有老式步枪。”赵洪河说,攻打阳谷县城那天,他们利用之前修好的地道,用棺材装上火药埋在护城墙下方,全部点燃后,大家冲出去和日本侵略者对抗,“就这样,我们靠着简陋装备打败了敌人。”
讲述过程中,赵洪河频繁举起颤抖的双手,极力还原当年的情形。80多年前,正是这双布满老茧的手,抡起砖头破坏日寇铁路,握紧刺刀刺向日本侵略者;正是这双眼睛,见证了无数次与日寇的激烈交锋,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我很幸运,只受了些轻伤,但很多战友却永远长眠在故乡的土地上。”在赵洪河的胸前,闪耀着历史的荣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一枚枚纪念章,诉说着老人不平凡的戎马生涯。工作人员说,老人常对着旧照片发呆,喃喃自语:“我活到现在,替战友们看看好日子,值了。”
从1978年转业到龙泉驿工作开始,赵洪河一直生活在区卫生局的小院里,山东人好面食的习惯从未改变,对于麻辣的喜爱却有所增加。“现在生活富足了,前几年回山东,跟老战友吃饭,我能从菜的味道里猜出来是个川渝来的厨师。”
谈及如今的生活,赵洪河感慨:“和过去比,现在简直是翻天覆地。”对国家科技与军事的发展,他倍感自豪,语气坚定地说:“看到国家越来越富强,自己和战友们的血汗没有白流,值得了!”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长乐 摄影 张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