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8月01日

告别“为卷而卷” 取消绩点制只是开始

□张舟

7月25日,北京大学宣布,将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实施一系列优化本科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措施。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从2025级学生开始,将不再以单一的绩点标准进行评价和排名,评奖评优、交流项目申请中,也将不再使用绩点,而是以完整的成绩单作为学业表现的主要依据。此外,北大还宣布将设立“容错探索机制”,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从而降低学生选修跨学科或高挑战性课程的风险顾虑。北大此举,再一次引起了是否要取消绩点制的讨论,引发社会极大关注。

作为已经沿用多年的学业评价机制,绩点制能够对学生的课程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进行量化评价。因此,大学生往往会将绩点作为大学生活中最主要的KPI,“绩点越高越好”甚至成为了学生和一些老师的共识。于是,在这种共识的驱动下,一些大学生开始将刷绩点作为在校期间唯一目标。

为了追求高绩点,选课成为了一件必须要精打细算的事情,因为一旦有一两门课程绩点成绩不尽如人意,往往就需要更多的课程、更好的绩点去填补“亏空”。为了将绩点变得“好看”,一些大学生延续了高中的学习模式,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刷题上,忽视了社团活动、学术沙龙、社会实习等大学期间更为重要的实践活动,陷入了“为卷而卷”般的囚徒处境,甚至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不必要的竞争,使得大学生很难与同学建立起正常、和谐、合作的关系。

更糟糕的是,追逐高绩点,让绩点制从学业评价方式变为了一种形式主义。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一些“水课”因为课程过程轻松、考评方式简单、信息量小、期末成绩给分高而被学生追捧。但是,一个学期下来,除了一个“漂亮”的分数,却没有得到任何知识或技能的提升。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消耗在这样“有增长却无发展”的事情上。一旦这样高绩点但并未掌握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学生进入社会,势必会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落差,对其职业规划和人生成长,往往弊大于利。

一项评价机制的改进还是取消,往往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和政策。绩点制遭遇的现实困境,很难通过取消绩点制而得到彻底解决。如果社会和高校不改变“不进则退”的思维,不改变单一的社会评价维度,无论是等级制,还是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机制,都有可能被学生和老师找到“漏洞”,找到新的目标,用更功利的“尺度”继续进行无意义的竞争与零和博弈。

所以,取消绩点制,可以被视作大学为改变这一现实的主动探索,但完全抛弃量化标准乃至考核手段也并非良策。北大的这一举措,意味着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在绩点制下,学生往往习惯于刷题、找窍门、找捷径,不能发现和分析问题,以至于无法解决生活和工作中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表面上看,绩点制是高校教育范畴的问题,但实际上也是社会性问题。要彻底结束“为卷而卷”的绩点游戏,高校固然要不断调整和修正学业评价体系和标准,弱化与绩点相关的激励,调节教学与科研的平衡。更重要的是,社会和公众必须改变一味追求更好更高学历的期望,从而倒逼社会评价机制的改变和进步,才能让学生真正摆脱绩点焦虑,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

--> 2025-08-01 张舟 1 1 成都日报 c152191.html 1 告别“为卷而卷” 取消绩点制只是开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