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魏捷仪)又到盛夏,高海拔植物进入开花结果的季节,这也是进行植物野外引种的最佳时段。记者昨日从成都市植物园获悉,市植物园野外引种团队近日到卧龙巴郎山进行野外引种工作,共记录甘西鼠尾草、宝兴百合、翠蓝绣线菊、倒提壶等14种植物的资源信息。
截至目前,成都市植物园共引种保育植物4600余种。其中,园内已野外引种珙桐、望天树、攀枝花苏铁等28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引种工作并非只是简单获取植物种子或植株。实际上,引种人员需要通过综合考虑植物种类、长势、习性等诸多因素,在开展引种工作之前,了解相关植物的生长周期、繁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关键信息。
“发现植物时,常常还没有长到适宜引种的阶段,所以很多时候野外工作都只是确认植物位置和观察物候,便于我们下一次能够顺利找到点位并成功采种。”引种团队负责人郑雨表示,如果遇到了已成熟的植物,则可以根据植物属性,以相应的方式进行引种。
为何要进行野外引种工作?从应用功能来看,大多数野外引种的植物通过杂交、基因分子处理等方式,能够转化为适应城市环境的生长习性。“这样一来,这些植物就可以被应用到城市景观打造中,提升观赏价值,不少植物还具有极高的药用及经济价值。”郑雨表示。
除了将植物“带回来”,野外引种工作有时也会将植物“送出去”。郑雨说,不少植物种子在野外环境发芽不太顺利,种群发育受阻,该类情况下,引种团队就会选择将植物带回室内培养,为它们提供一个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待植物发育成熟后,再进行野外放归,不破坏生态链的平衡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