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8月05日

年仅29岁 他植入人工心脏

科技正在改变晚期心衰患者命运,但需把握“黄金窗口期”

患者张小枫(左)展示马甲里的充电设备,右为心脏大血管外科专家黄克力。

正值酷暑,气温高达37℃,张小枫上身穿一件短袖,外面还套着一件黑色的马甲,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当他撩开马甲,露出一根电线和内侧兜里装着的两个电池时,马甲的“秘密”显露出来:那是为心脏供电的装置。年仅29岁的张小枫是一名晚期心衰患者,2024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植入人工心脏后才捡回一条命,从此,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他也会穿一件马甲,为心脏泵血提供电能。

中国心衰患者超1000万,晚期心衰患者约100万。当心衰进入晚期后,已有治疗手段难以逆转病程进展,1年死亡率高达50%,被称为“心脏病中的癌症”,除了心脏移植,能够拯救患者的只有植入人工心脏。

最年轻的人工心脏植入者

张小枫是省医院已开展的30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中最年轻的一个。他19岁便查出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症和脂肪肝,因为年轻,他在查出后长达8年里没有进行过规范治疗,其间,他依然抽烟、喝酒、熬夜,“那时认为,发生心梗是老年人的事情。”

不幸就这样发生了。2023年12月,他去兰州参加聚会时突发心绞痛,继而心梗,经过救治,命是保住了,但心肌受损已不可逆。在兰州治疗半年后,他回到成都,此时的他危机已经爆发:急性心衰失代偿!他第一次进了ICU。虽经抢救暂时维持了生命体征稳定,但心脏功能已严重受损,随时可能再次跌入心衰深渊。省医院心衰中心主任王文艳给张小枫半年时间考虑,“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人工心脏植入。”

对此,张小枫无比纠结,自己如此年轻,却要依靠机器生存。但药物治疗无效的残酷现实让他不得不接受人工心脏,这至少为他提供了活下去的希望。2024年12月9日,在省医院心外、心衰、ICU、麻醉等组成的人工心脏团队的精密协作下,一台高难度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成功实施。张小枫术后恢复超出预期,18天后顺利出院。

“晚期心衰患者要救命,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心脏移植,另一条是植入人工心脏。但心脏移植等待供体时间太过漫长,人工心脏便成为一条捷径。”省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黄克力说。

科技改变了他们的生命

心脏如同一个水泵,维持生命的跃动。心衰患者,就是“泵”功能出现了严重障碍。黄克力介绍说,人工心脏是当前国际公认的晚期心衰救命技术,它能有效承担心脏泵血功能,让衰竭的心脏得到休息,“既能为等待移植赢得宝贵时间,更能成为患者的长期替代方案”。

四川省人民医院是从2020年开始人工心脏植入的,截至目前,已有30名患者接受了手术,74岁的孙庆祥(化名)是其中最年长的人工心脏植入患者。家住绵阳的他身患扩张型心肌病、急性心力衰竭反复失代偿、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等多重疾病,今年3月,这位历经二尖瓣钳夹术、起搏器植入术仍难阻心衰恶化的老人在省医院成功植入人工心脏,标志着他在与严重心脏病的漫长斗争中迎来了全新转折。

与张小枫身穿马甲佩戴电池不同,他身上总是背着一个挎包,用来装电池,“一个电池用6-8小时,发出缺电警报后马上换备用电池。”习惯后,他已不觉得麻烦,与此前走路都喘得厉害相比,如今的他看起来与正常人无异。孙庆祥告诉记者,现在每天早上和傍晚,他都要在户外快走2000-3000米,他说,科技的进步不仅救了他的命,而且让生活更有质量。

人工心脏植入有“黄金窗口期”

是不是所有晚期心衰患者都可以植入人工心脏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很多人将疾病拖到了无法手术的地步。

省医院心衰中心主任王文艳说,在心衰进入晚期以前,可以通过药物及心脏康复手段减缓疾病进程,但到了晚期,便没有更多手段来应对,“全中国只有极少部分患者能够实现心脏移植,剩下一条路就是人工心脏植入。”她说,人工心脏植入有“黄金窗口期”,错过了,机会也将失去。

所谓“黄金窗口期”,就是没有出现肝脏、肾脏等多器官衰竭,“很多人就是拖到多器官衰竭,失去了最佳植入时期。”所以她提醒广大心衰患者,要记住三大初筛标准:第一,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第二,一年之内,因为心衰住院大于两次;第三,需要更大剂量的利尿剂才能使身体不肿或者不累。

省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黄克力对记者说,截至目前,很多基层医院还不知道晚期心衰患者可以通过人工心脏植入方式实现救治,因此,该院正在搭建有效的转诊网络,“让有需要的患者植入人工心脏,后期可回到当地医院进行随访管理”。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邓晓洪 文/图

--> 2025-08-05 邓晓洪 科技正在改变晚期心衰患者命运,但需把握“黄金窗口期” 1 1 成都日报 c152360.html 1 年仅29岁 他植入人工心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