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8月05日

青神地名中的三国文化

古良驹 摄

□邵永义

成都平原南端,是岷江冲积扇上的最后一个坝子——青神坝子。

青神,西魏废帝时建县(公元555年),境内39公里长的岷江,汇入了粤江河、沙溪河、筒车河、思蒙河、金牛河五大支流,是三国时期蜀汉国的农粮基地和水运枢纽,在地名文化中也留下了丰富的三国文化记忆。

岷江东岸的青神县高台镇,有沙溪河、粤江河从东到西汇入岷江。在岷江与粤江河之间,有一片浅丘地貌、河谷平坝组成的田园,这就是今天的高台镇诸葛村,与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有关。

村里84岁的郑平安老人说,诸葛村就是为了纪念三国名相诸葛亮而命名的。据郑平安老人介绍:当时这一带处于岷江、粤江河之间,交通便捷,水运繁华,林盘优美,是鱼米之乡,于是兴起了一个双江场。诸葛亮为征讨孟获,带领军队从仁寿境内过来,驻扎在双江场,在此筹备南征的军饷粮草,征兵练军队。在双江场,诸葛亮统领的军队纪律严明,对当地百姓秋毫不犯。不少当地百姓子弟纷纷参军入伍。诸葛亮率部队离开后,当地士绅百姓就把双江场更名为了诸葛场,并在场镇的中央建了诸葛庙。到唐代,由于一场大火,诸葛场被烧毁了,但诸葛庙一直都在,保留到解放前仍有庙子,供百姓纪念、朝拜、祈福等。

民国时期,这里设有四、五、六3个保。解放后分成了两个村,分别叫诸葛村、白马村,后来合并成立了合作社“共和社”。20世纪80年代分别恢复了诸葛村、白马村,到2010年白马村被并入了诸葛村,白马村就不存在了。

被并入诸葛村的白马村,也是三国名人庞统的纪念地。当地百姓代代相传,庞统能耳听百人言,眼观百人行,为光复汉室而投奔刘备。刘备见他人长得丑,就只赐封了个县令给他,庞统到任后常喝闷酒度日。刘备有天想起了这个谋士,就命张飞前去看看。当时庞统要坐堂审案,叫人拿出诉案状纸,一数,才99份文书。庞统说:“不足一百个案子,何须劳烦我审!”张飞见机悄悄投了一张状纸,合成100份。庞统于是坐堂审判,一一而过,众人皆叩首服从,称赞其公平。张飞就把庞统带回了成都,此时诸葛亮刚好从中原作战回来,对庞统说:“我给皇帝写了推荐信的,你为什么不拿出来?”庞统说:“我不愿借丞相之力来当官,要靠实力得到重用。”刘备也知人善任,任命庞统为诸葛亮的副手。

后来庞统守西山,战荆州。为了确保刘备的安全,战乱中庞统和刘备交换了战马,骑上了刘备的白马而西行。敌军有报,令箭弩手向骑白马者集中发射,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落马。军士们抢回了庞统的遗体,百姓为了纪念他,在这里修了白马庙,供了菩萨,并划了庙产以供养。诸葛庙是没有庙产的,后人为了平等,在诸葛庙被毁后,把诸葛神像也请进了白马庙,这就是高台白马寺的历史。

高台农机站原站长,88岁的退休老人林青云介绍说:诸葛场是唐代的一场大火所烧,诸葛场被火焚后,现在的诸葛村5组地下挖下去仍是几米厚的瓦砾。官方于是在另一处兴建了麻柳场。而诸葛场中间的一个大台子,由于四周没有建筑场,得以逃过火灾。台子保存完好!后来,诸葛场无法复建了,官方就把台子拆了,搬到青神城里,修了药王庙。

诸葛亮在青神驻军期间,当地百姓发明了腊肉。在部队将要出发时,为了让士兵吃饱饭,诸葛亮让军需官准备了很多的猪肉,士兵们分到肉都不方便煮食,就送给当地的百姓。当时进入腊月,正是腊货熏制旺季。当地百姓有杀猪过年的习俗,就把士兵们送的猪肉用炒热的食盐抹了,放在石缸里,听说部队要出发,一时又煮不好那么多,有个推豆腐卖的老乡,常把豆渣加盐和姜蒜末揉成团,放在灶头上,利用柴烟熏干,放半年都可以食用。这位老乡教大家,把缸里的盐肉取出来,用清水洗净,吊在灶房上,用火把木渣、柏香叶点燃后,埋火取烟,全村整整三天,到处白烟弥漫,隐隐还有一股肉香。三天后,一串串黑黢黢、油乎乎的干肉被百姓送到军需处。百姓们给军需官介绍了这种肉的吃法,并说可以保存半年多。诸葛亮问百姓,这是什么肉,老乡说,这是腊月做的,就叫腊肉吧。

20世纪90年代,白马村以河砂资源和岷江河流的水系,成了开发热点。现在的诸葛村,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2788人,经济以粮经结合为主,是国家级晚熟椪柑之乡。2018年获省级“四好”村称号,2020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今年,立事达公司的岷江虎渡溪航电工程和船闸全部启用,岷江河水位的提升使粤江河入口更加开阔,形成了岷江东岸20公里的亲水平台。两江两岸翠竹农田,民居散现于竹林果园,适合观光旅游、生态康养、研学体验。如科学规划、有效开发诸葛村“双江拥绿”的景观资源,古老的诸葛村,定能青春焕发,名扬天下!

青神县原青城镇有关刀沱村,是纪念关羽的。三国时期,关羽率兵在外征战,他从不离手的关公刀,温酒斩华雄,横扫敌铁阵。有一次,关羽统兵到青神一带押送粮草,路过青城镇,就听到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关羽下马,提刀牵马缓缓前行,原来是一个铁匠铺,两个汉子正在打大刀,那大刀约两米长,那个师傅把铁红的刀片舞起来,向着面前的水塘一抛,大刀在空中飞一般地沉入水塘里,一股热浪把白色的水雾卷起。关羽看得入神,大喝一声“好功夫!” 铁匠师傅一见,是大将军,立马跪下行礼。关羽令他们起身,指了指手中的青龙偃月刀,问道,我这大刀可以补下钢火吧!铁匠师傅接过青龙偃月刀,用拇指试了下刀刃,又眯起眼睛在刀刃线上走了一道,说道,“砍伐有力,拖杀不够利索,就是你们说的游刃有余。”关羽大喜,当即招来军需官,在这里开兵器坊, 这个淬火的塘,后来就被当地人称为关刀沱。

从青神汉阳镇到乐山,有著名的平羌三峡,分别是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3个峡口的得名都有来历。

岷江至青神汉阳坝下流五里入犁头峡,经背峨峡,再入平羌峡。山高水急,曲折十五里,其古道谓之熊耳峡。《寰宇记》云:“熊耳水,一名熊耳峡,古老言武侯凿山开道,即熊耳峡东古道也”。熊耳峡与三国时期的蜀国南征有关。当时蜀国在岷江操练水军,还在青神建了官厅,就是军用的粮仓。为了保障岷江水上航运,稳固后方,诸葛亮派兵肃清了江峡,将羌、彝部落迁出了岷江另行安居,后来,人们把这个通往乐山的峡口,称为平羌峡。

--> 2025-08-05 邵永义 1 1 成都日报 c152364.html 1 青神地名中的三国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