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8月06日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张莉 肖美楠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性继承与时代性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明确了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科学的方法论遵循,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

坚守“根脉”与“魂脉”相统一

形成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新认识

坚守“根脉”与“魂脉”的辩证统一是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核心要义,其本质在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深度融合,从而生成“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形成对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领域时,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剖析并阐释了文化产生的根源、内容、主要特征及作用,由此构建了科学的文化理论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运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贯通其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的推进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成为推动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厚植精神土壤。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理论升华,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文化理论,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魂脉”的坚守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传承。

坚持“古”与“今”辩证统一

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共进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华民族古今文化的内在联系,运用古今融合的辩证思维开创了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新境界,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古”“今”辩证统一的坚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共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民族智慧,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共进。坚持两者辩证统一,既不能割断历史血脉,也不能故步自封。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文化发展客观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转化发展不是简单的复古回归,也不是盲目排外的全盘西化,而是在保持民族文化本色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现代文明成果,使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通过将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现代文化表现形式有机结合,强化中华文化主体地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现代文化形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实文化支撑。

坚持中外文化相互成就相统一

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共享

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各种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书写了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灿烂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积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互动共进,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一方面,高质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为赢得更加广泛的国际话语权,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学习各国的优秀文化,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交流互动日益频繁,文明间的碰撞与融合成为时代潮流。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不是消解文化的民族性,更非搞文化霸权主义,而是保持民族特色,以平等开放态度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中外文化相互成就的辩证统一,坚持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相互联结、相互贯通,在赓续中华文脉中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展现了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高度尊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推动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繁荣。

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在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文化繁荣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处理好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主体力量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在文化主体性建构中要牢牢掌握领导权,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创造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路径。

“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文化建设,推动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传承、文化IP取得全球突破、民间文化交流产生广泛“破圈”效应,充分彰显了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的优势。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需要党中央把握文化发展方向,激发人民创新活力,让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确保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确方向

守正创新是党在长期文化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方法论,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具体而言,“守正”就是要坚守文化根基和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两个结合”根本要求,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创新”就是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赋予文化新的内涵和活力,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契合。

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凸显的新时代,坚持守正创新,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新成效。需要不断丰富文化的新内容、新形式、新话语,保持文化的科学性和人民性。需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巩固文化主体性,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5-08-06 1 1 成都日报 c152451.html 1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