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路 岳奎
精神文明关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国家文明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进程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是昂扬民族精神面貌、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是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路径。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社会主流价值持续巩固壮大,全民族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一是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从敦煌研究院到大同云冈石窟,从福建三坊七巷到眉山三苏祠,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下,“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从历尽600年沧桑的《永乐大典》回归到三星堆重现古蜀文明之光,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复兴之路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面貌一新。全国各地设立2500多家非遗工坊,古老非遗绽放全新光彩。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质量推进,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更加鲜明。
二是社会主流价值持续巩固壮大,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新时代以来,我国相继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等政策法规,相继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推动制定修订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坚强制度保障和坚实的法治支撑,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氛围愈加浓厚。
三是全民族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持续拓展,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百姓舞台等遍布城乡,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达群众身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机关、企业、农村、校园、社区等,党的好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新时代文明新风拂过城市巷陌、乡村田野,如春风化雨,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全社会思想觉悟、文明素养持续提升。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持续激发,当代中国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新征程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包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也包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对两个文明相协调提出新要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事关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巩固,事关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安全,事关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巩固,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推进。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事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事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二者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统一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一方面,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提升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成就,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事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事关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更丰富更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扎实推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推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提高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认知与行动自觉。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深刻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充分认识到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攸关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极端重要性,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进一步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二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汇聚磅礴力量。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要持续深化理论武装、统筹推进宣传普及、深入推动贯彻落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引导人民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
三是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春节前夕赴辽宁考察时指出:“要努力提高文化原创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以文化人更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激情和斗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充分把握文化的“化人”“育人”作用,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让可感可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盈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奋勇前进。
四是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文明培育说到底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文明实践是内化于心的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和行为实践,重在主观世界的“柔性”化育过程。文明创建更多体现的是外化于形的文明成果,通过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评选和公共文化设施普惠建设的显性成效,来体现文明培育成果。推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要以文明培育为统领,以文明实践为引擎,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借助媒体正向叙事、道德模范引领、社区互助实践等进一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五是深化改革创新,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塑造积极的社会心态。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让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成为引领社会风气的灯塔;另一方面,要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方式,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要及时疏导社会负面情绪,多措并举塑造积极的社会心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心理根基,实现社会风险的预防性治理。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