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人流如织。
负责讲解工作的博物馆志愿者陶媛落落大方,娓娓道来。尽管她已在这个岗位服务了10年,但每一次讲解之前,她心中总牵挂着这场“与古蜀文明的赴会”,把这段遥远的历史讲给更多人,是她正在做且一直想做下去的事。
随着“文博热”不断升温,在博物馆里当志愿者成为青年人的一种文化时尚。志愿者来自各个行业,在照亮他人的同时又让自己充实快乐,是连接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也是博物馆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
当志愿者带领观众走入博物馆深处,在桩桩件件文物之间,聆听历史长河的动人篇章那一刻,博物馆影响着观众,也影响着为它们服务的人,一切皆因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起,这是一种新风尚,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第一次讲解紧张到出冷汗,神奇的是,自此之后,这种紧张感就消失了。现在,我可以做到收放自如、从容大方。”陶媛长着一张娃娃脸,她可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老资格志愿者”。2015年,陪朋友到金沙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她也成了一名志愿者。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博物馆志愿者,门槛还是很高的,要经过笔试、面试等层层海选,再经过半年试用期,才能正式成为博物馆志愿者。每年志愿者还有严格的考核机制,这让他们更加珍惜这个岗位。
陶媛很感慨,在博物馆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她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获得了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她之所以这么多年能够在这里坚持下来,是因为金沙遗址博物馆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长平台,让志愿者在这里可以充实自我。她是师范专业出身,这让她在讲解服务中游刃有余,但文博专业的知识却需要不断学习。平时金沙博物馆不仅会为志愿者提供各种古蜀文明、志愿礼仪等主题讲座、培训,志愿服务组内也会开展各类分享沙龙活动,这些让她能够学到很多工作外的知识,获益匪浅。
陶媛表示,她身边还有很多热衷于志愿服务的朋友,他们利用周末节假日到博物馆、社区贡献力量,发光发热。对他们来说,做志愿者并不是一时的兴趣,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感;不是观光打卡,而是默默地努力付出,这样的付出其实也让他们感到充实。
在分享中收获成就和乐趣
“‘你娃不是个省油的灯’,这句成都俗语,就源自这件看似小碗的灯。”担任讲解的志愿者、电子科技大学网络工程教授徐世中的幽默引得观众忍俊不禁。大学教授常给人以严肃印象,徐世中却截然不同。他幽默豁达,谈及做志愿者的初衷,他风趣地说道:“为了鼓励学生走出舒适圈、敢于挑战,我以身作则,报名竞聘了成都博物馆志愿者。”
暑假模式开启以来,成都博物馆内人气高涨。展厅里,身着黄色背心的身影格外醒目——他们或维持秩序,或答疑解惑,或讲解文物……这便是成都博物馆“巴蜀千年 薪火相传”文化讲解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是让文物“活”起来的践行者与传播者,引领观众触摸成都数千年的文化脉搏。
徐世中的讲解充满激情。仅在第三层《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隋唐至明清)展区,他常常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滔滔不绝而不觉时光流逝。他的感染力极强,讲解场场火爆,即使到了闭馆时间,观众仍意犹未尽,纷纷询问“徐老师”下次讲解的时间。吸引观众深入了解展品的同时,更激发了不少人加入志愿者团队的念头。
“我不喜欢‘背’讲解词,更愿意讲些不一样的成都历史。”徐世中笑着说。他擅长从理工科视角,用全新思维方式解读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尤其偏爱为孩子讲述文物故事。比如讲到老官山织机,他会阐释其代表的古代科技水平及其在世界工艺史上的地位,引导孩子们以更开阔的视野理解历史,激发思考。
“这样的解读方式绝对比单纯背历史的讲解词好玩,但也得花费更多的精力。”徐世中告诉记者,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查阅资料,听各类讲座,为观众带来更加细致权威的知识。这个过程也给他带来更多成就感和乐趣。
古时明月照过他们
也照着你我
“在我看来,欣赏文物不止于参观,通过文物,我们能和先人对话。而讲解员,正是将文物和参观者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如一枚秦简、一枚印章,就能让我们了解古人的身份,甚至了解他们的故事。”湖南博物院志愿讲解员王浩宇表示,希望参观者不仅能欣赏到文物,还能领略到那些被古时明月所照耀过的生命和时光。
王浩宇2018年开始在湖南博物院从事志愿讲解工作,凭着对历史与文物的热爱,40多页的稿子,一周就可以背完。第一次讲解时,规定要求讲90分钟,他一口气讲了180分钟。这几年来,从没有过被人“问倒”的情况,那是因为,在准备参观者的文化大餐时,他有一套“独家配方”。
王浩宇透露,在他负责的马王堆展厅,参观者会对精美的玉器与青铜器感兴趣,而角落里的汉代餐饮制度展览,却鲜有人驻足。展出的是一些筷子、盘子等日用品,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很多参观者想不到。“每一件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故事,这些细小的历史碎片,因为其自身的材质与展览的位置被参观者所忽略,多么可惜!到底如何才能表现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参观者对它们感兴趣呢?”
随着多地烧烤在网络上火爆“出圈”,王浩宇从中得到灵感——可以“蹭热度”啊!在之后的讲解中,每次路过这个区域,他会先介绍其中的一些竹棍,让参观者猜测它们的用途。有的游客说是筷子,有的说是用来垫盘子的,正当大家猜不出来时,他会揭晓答案——这是汉代人“撸串”用的签子。
“呦呵,古代还会有人撸串呢?”在将参观者的情绪调动起来后,王浩宇将汉代的分餐制度娓娓道来,还将汉代的烧烤种类与现代的种类进行对比,参观者对此很感兴趣。这部分的展览,从来没有如此热闹过。
在讲解古代锦的制作过程中,他告诉参观者,锦由经线与纬线织成,将竖着的经线分层的器具叫作“综”。在古代纺织过程中,正是随着“综”的滑动,锦才能生成。由于“综”的作用,产生了一个成语——“错综复杂”。而纺织的最后一步,将布匹以“综”为轴进行卷曲,这个过程又产生了一个词——“综合”。通过他对两个词的讲解,让深沉的文物在观众眼中亲切活泼起来,这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古往今来,逝者如斯,文物和背后那些被古时明月照耀过的时光,应该被铭记,总要有人怀着敬畏之心,把故事传承下去,讲给更多的人听。”
夏季旅游正热,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迎来了客流高峰。许多博物馆都活跃着像陶媛、徐世中、王浩宇一样的志愿讲解员,他们有不同的爱好,但对知识有着纯粹的渴求;他们有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但热心参与文博事业的发展;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这个夏天,他们最终都去往一个地方——博物馆,去那里给自己“充充电”,也用自己的光热给博物馆带去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