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在AI应用上先行一步的博物馆,已经在藏品管理、展览策划、广告、沉浸体验、展览讲解、藏品修复保护、市场调查、观众服务、管理运营等很多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就发展趋势来看,博物馆和AI的结合只会越来越紧密。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教授表示,人工智能时代,博物馆首先要做的是藏品数字化工作和建设数据库。其次,博物馆还应该高度重视藏品研究,及时向AI投喂更多研究成果的数据,AI输出的答案才能更加准确,才能让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有了AI,参观者可以很便捷地了解展品的各种信息,是不是就不需要人工讲解了呢?”恰恰相反!高大伦认为,正因为AI的出现,更需要讲解者不断学习,储备针对不同需求的观众群体的知识。讲解中和讲解后观众的提问,也需要专业的检索才能得到最佳答案。讲解者可以引导他们使用哪些AI关键词检索获得答案。人在获得更多知识以后,提出的问题才会更多更专更深,才更有到专业机构向专业人员提问交流的冲动。正因如此,他对讲解行业的前景持乐观看法。
再就博物馆展览而言:主题选择、展品挑选、大纲撰写、展览形式设计、市场营销等都可以通过AI协助,提高工作效率,但若因此认为博物馆的策展工作可以全交给AI,那就大错特错了。高大伦认为,通过AI可以得到更多信息,激发策展人更多更好的创意,但策展人对学术专业问题和复杂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洞察力,是AI无法替代的。
“AI技术已经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工具,更逐渐成为文化内容构建中的共创者。”成都博物馆馆员曹师齐补充道。从调研观众兴趣和背景,定制个性化观展路线,到展厅中的全景沉浸式空间,再到AI生成打卡图像,在“观前—观中—观后”,AI可以全过程介入并优化观众体验。她举例,在成都博物馆“风华万象:16—20世纪典藏珍品艺术展”中,首次尝试用AI结合文物元素来生成动态视频,观众反响热烈。
随着AI技术在博物馆中推广,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目前AI技术运用仍停留在感官叠加的阶段,只用来增加视觉或听觉的刺激,并没有真正进入文化认知层面;AI项目建设存在碎片化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跨部门的协同机制;AI应用往往提供一体化方案,忽略了观众的分众性差异等。曹师齐建议:推动沉浸式体验从感官叠加迈向情感共鸣,并实现观众体验“千人千面”的定制,基于用户画像来提供情感分层和内容推荐。“我认为AI不仅能为观众提供信息,更可以提供选择权、创造权和反馈权,它不只是让观众看得更多、更炫,更是帮助他们构建意义,生成记忆,参与讲述。”